丰城洪州窑址的分布
2025/3/28 12:24:06
罗湖窑址区,位于洪州窑遗址中部。罗湖村在曲江镇东面,赣江西岸。在罗湖村赣江西岸的红壤丘陵地带发现10处洪州窑遗址,窑场分布在罗湖村寺前村象山、狮子山等地,由多处窑厂组成。这里是两晋南朝以来洪州窑的中心产地,也是江西境内青瓷的生产中心,窑址规模大,堆积丰富,有的地层厚度达6米以上。历年共揭露5座龙窑窑炉遗迹和出土一大批瓷器(片)、窑具、窑工具等遗物,这些遗物散落地上,俯仰皆是。
赣江沿岸
根据发掘和调查资料推断,罗湖窑址的烧造年代为东晋至唐代中期,兴盛年代为东晋晚期至唐代中期。外宋、管家、南坪、尚山等窑址坐落在村落内,或因建筑房屋时被破坏,或压在房屋和道路下。象山、寺前山、对门山、乌山4处窑址保存情况较好,其中前3处保存有较厚的窑业堆积层。
各窑址情况
寺前山洪州窑遗址地理位置位于寺前村北的高地上,东邻狮子山,北与对门山窑址隔水田相望,南端紧靠寺前村,西北与上坊窑址毗邻。
出土文物堆积物纯净,较少有砂土。出土的窑具和窑工具有匣钵、锯齿形间隔具、三足环形间隔具、泥团支钉、扁平圆形间隔具、印模、火照、荡箍等,青瓷有六系罐、四系罐、双唇罐、擂钵、唾壶、盘口壶、圆砚、高足盘、碗、杯、瓮、盘、碟、盏、盏托、“6”字形把手杯、盅、七联盂、盂、钵等。其中六系罐、平底钵、唾壶等与象山、乌龟山等窑东晋、南朝同类器相同。
四系罐(存于南昌县博物馆)
断代根据上面出土内容,推断窑场始烧于东晋,南朝隋代进入发展期,初唐进入兴盛期,终烧于中唐时期。
象山洪州窑遗址地理位置位于寺前村东南面500米,东距赣江堤坝800米。窑址东、南、西三面高,北部低,中间凹下。遗址呈南北向长条形,由北往南地势升高。
出土文物出土大批窑具和瓷器标本,青瓷有双唇罐、钵、高足盘、杯、盅、盏、多足砚台、玲珑镂孔钵等,窑具有匣钵、垫圈、锯齿状间隔具等。南朝时期的青釉瓷器质量精致,釉色精美,尤其以青釉八系盘口壶为代表。
盘口壶(存于南昌县博物馆)
断代发掘者推断象山窑址的烧瓷时间为东晋至中唐时期,上限可至西晋。
狮子山洪州窑遗址地理位置位于寺前村东南,东距赣江1000米,南与象山窑址相距约400米。
出土文物采集遗物有青瓷罐、钵、碗、高足盘、杯、盅、盏、砚以及匣钵、锯齿形间隔具等。其中青泛黄釉碗,外壁刻划仰莲纹,莲瓣较瘦。六系罐多桥形纽,平底,胎色灰白,釉色青泛黄,釉汁莹润,口沿多饰褐色点彩。
六系罐残片
对门山洪州窑遗址地理位置位于对门山东南坡地,西侧与上坊村相连,东与管家村相望,南距寺前山窑址约100米,北与里宋尚山窑址相对。窑址范围东西长210米、南北宽180米、窑包高约15米。
对门山窑址文物保护标志
出土文物采集有青釉瓷和窑具标本。窑具有锯齿形间隔具,具有隋代特征的筒形腹、束腰、下部内收、气孔较少呈不规则圆形的匣钵,具有唐代特征的腹壁中上部外鼓、口沿开半圆形缺口的匣钵。青瓷器有罐、高足盘、盘、杯、盏、盂、三足炉以及砚。砚面微内凹、周有凹槽、兽蹄形三足砚,圆饼足内凹、外壁刻莲花瓣纹碗。釉多青、青灰、青泛褐,胎釉间多施白色化妆土。
烧黏结的匣钵
管家洪州窑遗址地理位置位于罗湖管家西侧坡地,西南隔水塘洼地与寺前村相望,西与对门山窑址相望,东面与外宋村毗连。窑址南北长50米、东西宽100米,大部分被压在民居之下。出土文物采集青瓷有双唇罐、罐、鸡首壶、盆、钵、碗、高足盘、盘、杯、盅、盏、盂和砚。窑具有匣钵、锯齿形间隔具。其中圆形砚、高足盘、盂、碗、杯等多具隋至初唐特征。
锯齿形间隔具
外宋洪州窑遗址地理位置位于外宋村南部,东北与老洲村相望,东距赣江堤坝约400米,北与南坪村毗连。出土文物采集窑具有锯齿状间隔具、三足环形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