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古代名窑:阳江石湾窑
2015/2/9 22:41:13

随着“南海Ⅰ号”古沉船的打捞出水,一大批精美绝伦的宋代瓷器出现在世人的面前。这也引发了许多人研究宋瓷的兴趣。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北宋年间,阳江石湾窑也曾有过一段繁荣的历史呢?今天,多年致力于阳江石湾窑研究的谭任先生,就将给我们讲述阳江窑的一段故事。谭任关于这段历史的言说,仅为一家之言,供大家争鸣探讨。
“广窑中最著名之窑也”
据谭任描述,阳江窑有着辉煌的历史,尤其以北宋时期为盛。这有部分文献可供考证。
宋代有关阳江石湾窑的部分文献记载:“广东瓷器,宋代以阳春、阳江为最著。”此说见于清雍正时所修的《广东通志》,中外学者多有援述。如英国人波西尔在其新著《中国美术史》一书赞道:“阳春之南有县曰阳江,与阳春同隶于肇庆,而较阳春距海尤近,广窑中最著名之窑也。其窑质致密坚固,极耐磨损……昔曾此窑所制之宝蓝瓶,自北京宫中发出(清乾隆时)交唐英(当时的督陶官)在官窑中依式仿造,其精巧可知也。”
阳江窑最初的烧造年代有不同的说法,据晚清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说:“广窑,宋南渡后所建,在广东肇庆阳江,胎质粗而色褐,所制器多作天蓝色,惟不甚匀耳。”
广东省博物馆陶瓷专家曾广亿先生分别于1983年底和1987年2月,在《广东陶瓷》发表了《石湾窑的起源及其发展》、《广东宋瓷工艺及其装饰特点》两篇文章,科学地论证了阳江窑的烧制年代是北宋时期。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专家李雨苍先生于1990年4月在《景德镇陶瓷》撰文亦持此说。
这些专家是从阳江宋瓷传器及出土瓷片的胎质、釉色和装饰技法鉴定的。因为清白釉以及刻划花是北宋时期才出现的釉色及装饰方法,阳江窑器已普见。
“阳江宋瓷”因何会如此之著呢?谭任认为,原因可能为以下两点:
一、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也是广东瓷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北方的陶瓷工匠有大量南迁,特别是沿海地区,陶瓷的大量对外输出以及陶瓷界对窑炉和制瓷工艺的不断改革创新分不开的。在宋代除涌现出声名显赫的“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外,民窑更为广泛,各种窑并共存发展。
二、在宋代除阳江本制瓷工匠独具匠心并博采众长外,很可能聘来北方名窑之名师巧匠传授技艺。阳江窑应属龙泉窑系,并具有钧窑产品风格特征,估计是掌握了龙泉技艺而仿钧者。
“佛山石湾窑因阳江窑而兴”?
谭任称,宋朝的瓷窑古遗址,位于阳江城郊的石湾村东北约1.3公里的瓦窑岗上。而在广东境内,有阳江、东莞、佛山3处生产陶瓷的地方都名“石湾”。谭任对“佛山等地石湾窑是因阳江石湾窑而兴起”这一说法坚信不移。他的证据主要来源于宋代李景诏所著的《石湾陶业考》和清末许之衡所著的《钦流斋说瓷》。《石湾陶业考》一书中记载:“宋来阳江工匠曾迁东莞开窑,厥后再迁佛山石湾,少数石湾陶工尚有遄返阳江省墓者。”许之衡在《钦流斋说瓷》中写道:“‘广窑’,宋南渡后所建,在广东肇庆阳江。……‘广窑’在粤,名曰‘石湾’,盖南海县佛山镇之一村名也,自明时已迁于此;宋阳江古窑,今日早已消灭矣”。在这两段文字中,似乎都在透露一个信息:佛山石湾窑是因阳江石湾窑而起的。
已故的著名历史学家张维持在《广东石湾陶器》里提到,传说明代阳江窑因陶土消竭或天灾人祸而迁徙,部分陶工迁于东莞设窑。查东莞也有石湾村,在东莞和博罗交界处,其附近的黄家山一向出产白垩泥,该地以前曾制陶。大概后因白垩泥不宜制造一般日常用瓷,故又分迁于现在的佛山石湾。
2 浅谈宋代阳江石湾窑
张维持认为阳江和石湾两个窑场有一个时期是并存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