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里古窑址探明龙窑遗迹3座
2015/2/16 23:15:15
梅州大埔县三河镇,梅江、汀江、梅潭河在这里交汇,成为韩江的源头。大埔山岭间的白色泥土是绝佳的烧瓷原料。大埔县的陶瓷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曾是全国“四大瓷都”。
2014年初,在三河镇余里村,考古学家发现了广东省境内已知最早的仿龙泉青瓷窑业遗存。被数百年的尘泥埋藏的古窑群遗址中,无数被废弃的瓷器碎片再现了元代中晚期到明代晚期昼夜烧瓷的热闹景象。
回望五六百年前,三河交汇处有着曾繁华一时的三河坝码头。在这里,大埔本地生产的瓷器被源源不断地装上船只,上溯汀江到达福建,顺流韩江前往潮汕,再经过这两个地区的港口出口东南亚和欧美。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古陶瓷研究鉴定专家刘成基评价:“余里古窑址群是见证广东青釉瓷发展的实证,它的发掘,可以揭开龙泉窑在广东生产发展的历史,延长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
悠悠数百年岁月如滚滚韩江流过,如今的大埔县,传统龙窑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梭式窑、隧道窑等烧制方法。龙窑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但传统瓷器的生产工艺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延续,燃烧了700多年的熊熊窑火依然未熄。
从韩江走向世界
余里古窑址群是见证广东青釉瓷发展的实证,它的发掘,可以揭开龙泉窑在广东生产发展的历史,延长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
余里古窑址藏在大埔县三河镇余里村水口山尾陲。一眼望去,是连绵的山坡以及村民耕种的菜田。数百年前,这里是祖辈相传的烧瓷龙窑。
烧成的日用瓷器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出,伴随着每一窑的出品,也有为数不少的残次品被抛弃,逐渐堆积成小山坡,又被百年的尘泥抹平,藏于地下。村民在菜地里时不时能挖出瓷器碎片。当地村民相传,这里的古窑址有18条之多。
这是一片陶瓷碎片铺就的土地。在大埔的桃源镇、高陂镇、光德镇,此前都已发掘出古窑遗址。余里古窑遗址上世纪60年代被发现。80年代中期,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曾做过小规模的发掘。去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中国客家博物馆、大埔县博物馆等单位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
如今,考古发掘已初见成效,已探明龙窑遗迹3座,残留有夯土墙体和墙基。遗址中,专家发现了大量的废弃堆积瓷碎片和匣钵、青釉瓷器残件及碗、盘、杯、碟、瓶、炉、砚台、盖罐、灯盏、烛台、印模等日常用瓷。
根据这些遗迹,专家判断,余里古窑群始烧于元代中晚期,兴盛于明代早中期,衰落于晚明时期,绵延约300余年,主要生产“官田琉璃瓷”。
刘成基介绍,余里古窑址属浙江龙泉窑系,产品烧成采用圆形倒焰窑,露坯层叠式烧制而成。
“仿龙泉釉瓷器均用匣钵装烧,制坯工艺比较粗糙,但制釉技术和烧成技术高超,己掌握了窑变技术,达到了当时制釉技术和烧成技术的最高水平,在广东目前所见的同类遗址中极为罕见。”刘成基说。
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借助山体一定的坡度,烧窑时的火焰能自然上升贯通全窑。窑身由窑头、窑室、窑尾三部分组成,长度从十米到几十米不等。烧火的窑头最窄,便于集中火力,窑尾有排烟孔。在窑的两侧,设有多个投柴孔,烧窑时一人负责一孔,不停歇地投入柴火,以保证全窑温度均匀。
站在“重见天日”的龙窑遗址上,时光快速退后。700年前,这里的龙窑烧制正旺,绵延的长龙一般的窑口中,火光将烧窑工的面庞映得通红。
用匣钵装烧是龙窑最为显著的特色。匣钵与烧制的器皿大小类似,用更为耐火的材料制成,主要是黏土、耐火土、铝矾土等混合物。未经烧制的瓷器胚被套装进匣钵内,再装窑烧制。
在没有电力的古代,这些泥土只能用牛踏、人踩的方法进行混合搅拌。匣钵能避免瓷器直接与烟气接触,也方便半成品的支撑、托放及叠装。
遗址内还发掘出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