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清溪松岗碗窑探秘
2015/2/17 22:02:14

 

今年6月,广东省文物局评选出广东“十大新发现”,其中,东莞市有两处入选,一处是位于东莞清溪镇明清时期的古窑场,一处是东莞石龙镇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广九铁路桥旧址,前者更是位居十大新发现之首。
近日,记者来到清溪,探访松岗碗窑遗址。
搜寻失落的“明珠”
松岗碗窑遗址位于清溪镇松岗村北部一块偏僻山岭上。在清溪文广中心工作人员陪同下,我们驱车穿过清溪繁华的街道,朝北进发。
经过一个村落,沿着大坑水库的边缘缓慢爬上山坡,行到无路,便下车步行。那狭窄崎岖的小路,像条黄丝带飘向山的深处。道路两旁是葱郁的树林,为这漫长的小路增添了森然之气,各色野花点缀在绿树丛中,使这里有了几分“世外桃源”的意境。
转过几道弯,秋阳云影下,一片高低参差的荔枝林中,隐约见到几个石头垒成的池子和夯土筑成的墙体或墙基,这里便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松岗碗窑遗址。
虽然我们在来松岗碗窑之前,事先已做了一些功课,初步地了解了一些有关松岗碗窑的资料,但当我们踏踏实实地踩在这片土地上,真真切切地感受着它的气息时,心里不免还是有些失落:曾经一度辉煌且历史久远的碗窑,现如今却是满目萧条。我们的脚步追随着目光捕捉到的遗迹,时高时低地仔细搜寻那已失落的“明珠”。
让人欣慰的是,我们还能看到几处保存尚好的龙窑和残留的墙体、淘洗池,它们虽然饱经了岁月的销蚀,却依然景致独特。
青花残片彰显高超技术
碗窑遗址以谷底溪流为界,分为两区,溪流以东为东区,以西为西区。
我们首先到达的是东区古窑窑址。以龙窑为核心的作坊遗址为民国时期遗存,分布面积约3000平方米,目前可见的遗迹有窑炉,残留有夯土墙体或墙基的房址6间,灰砂构筑的淘洗池2处,石块构筑的圆形池1处,以及取土的原生高岭岩矿,废品堆积场等,还有遍地的破损瓷片、垫烧的垫圈以及装烧的匣钵。
窑炉位于东区西北面,依山而建,为龙窑。已探明窑炉长14.1米,有火膛、窑床、窑壁、窑门、混凝土方形柱。
仔细查看地上的青花残片,我们大为吃惊。瓷器以青花瓷占绝大多数,另有少量的紫金釉白花杯、紫金釉碗及酱褐釉单色瓷等。器类有碗、杯、碟、盘、盒等,均为民间日常生活用品。青花瓷色非纯白,白中带灰,施釉均匀,釉面滑润透亮,胎为灰白色,胎质细腻,纯净,青花成色沉稳艳丽。青花纹饰有“双喜 ”、“寿”、“团鹤”、“米”等,有些瓷碗底部有“礼昌”、“尝贾光”、“振兴”等字款。笔法飘逸,随意中透着洒脱。出土的残件依然闪现柔美的光泽,诉说当年的辉煌景象。
而西区遗址现已面目全非,只发现了龙窑残迹,尚存有几百件碎瓷残片,均为青花瓷碗,成摞粘连在一起的残次品。其年代为清代,瓷器烧制方法明显与东区不同。
让人不解的是,东莞清溪镇从前只是一个小山村,怎么会有如此高的制瓷水平?当年,是什么理由,在这个交通不便的小山沟中建立这座瓷窑?清溪镇没有发现遗存的完整器,那么当年这些瓷器又是销往何处了呢?
发掘日渐湮没的历史
时值傍晚,我们踏上归途。碗窑遗址下不远处有一村落,我们下了车,询问村里的老人家,年已古稀的老人热情地和我们攀谈,但他说之前不知道有这样一个窑口,只有一个传承了上百年的地名,叫“碗窑吓”。
随行的清溪文广中心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松岗村《清河堂》族谱记载,张氏三世祖张瑞岳于明崇祯年间从福建平和县迁居至松岗村。结合这段记载,专家推测,是窑工从平和带来了青花瓷生产技术。清初村民在西区开始造窑烧造日用瓷器,晚清至民国在东区壁窑烧瓷,抗日战争期间停烧。
据当地人介绍,改革开放前,松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