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制瓷画卷——羊舞岭古窑址
2015/7/18 16:48:20
在赫山区龙光桥镇早禾村一个草木繁盛的小山头上,到处是破碎的瓷片和窑具,精美的青瓷、如玉的白瓷、印着莲花的黑釉瓷,堆积如山,俯首可拾。这里是羊舞岭古窑群遗址,分布在早禾村及附近几个村落,面积约13平方公里。古窑群始于宋代,盛于南宋、元、明,衰于清期,是湖南历史上规模宏大、质地较好、品种齐全的古窑群。前不久,羊舞岭窑入选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13年5月22日,记者跟着市文物局的专家来到这里,试图从满地碎片中重拾往昔,追寻逝去的历史。
古窑遗址遍地瓷片
现今可考的羊舞岭窑古窑址,东至沧水铺镇蜈蚣塘村,西至谢林港镇石湾村,北抵工业园帅家村,南至龙光桥镇早禾高岭村,共有26处窑址,分布于10个行政村,面积约13平方公里,大都保存完好。5月,顺着早禾村的一条乡间小道蜿蜒而上,我们进入了古窑地带。许多深色青瓷碎片镶嵌在泥土里,和小道浑然一体,不细看还分辨不出来。我们脚下,就是千年前古人烧制瓷器之所。
赫山区宣传部副部长汤济夫是研究羊舞岭窑的专家,他带着我们来到了一处山坡前,山坡上的土堆里是重重叠叠的瓷片。汤济夫随手捡起一片青瓷,又弯腰捡起一个瓷模,两者一拼,巧了,严丝合缝!他说:“这里是一处文化堆土层,有12米高,生产南宋至元中期的青花瓷。采取复烧法来生产器具,这是一种把碗盘一类坯件反扣在窑具的技烧方法。你们看,碗的边缘没有上釉,扣在窑具上就不会粘连,称之为盲口。”
从这些遗留的瓷片中,记者随意捡了几片,看到瓷器青灰、淡蓝、墨、褐色,有的胎体轻薄,颜色深重,有的青瓷如水般清亮,用手各持一片轻触,声音清脆。断痕犹新,仿佛是刚刚出窑的新瓷。
1979年4月,原益阳县文化馆组织文物调查时,在羊舞岭发现了这一片古瓷窑址。当年7月,县文物专干盛定国对窑址进行了两次复查,发现文化堆积集中点有高岭、牌楼、早禾、杨泗等九处,并实地采集了大量标本。从此,羊舞岭古窑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羊舞岭古窑最早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是宋代仿龙泉窑,明代仿景德镇窑的地方窑系。烧制的瓷器主要以青瓷和青白瓷为主,在装烧方法和器物装饰风格上都表现出自身的显著特点。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仿定窑、仿景德镇窑、仿龙泉窑的一些烧制方法和模仿釉色。对我国南方宋元民窑的发展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这个遗址的挖掘价值很大,我们推测可能与邻近湘阴的岳州窑、长沙窑有关联。在民间传说和故事中,羊舞岭窑还与南宋农民起义领袖杨幺联系在一起,对当地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当然,这需要进一步的考古研究来论证。”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龙涛涛说。
千年制瓷历史长卷
目前羊舞岭发现的窑址有26处,按生产规模推断,当时应该有好几千名制瓷工人。为什么会选择在这里建窑制瓷,专家给了我们答案。在宋代,北方的工业技术要比南方先进,制瓷业也不例外。当时宋、官、汝、钧、定哥窑都是以北方瓷器为主。南宋板荡,居住在北方的汉人逐渐向南迁移,带来了先进的手工业技术。益阳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境内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树木茂密,同时,盛产高岭土和釉料。丰富的燃料和优质的原料,为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解放后我市成立的大众瓷厂和资江瓷厂,至上世纪90年代还在生产瓷器。
在早禾村建新组村民李许生的房前,有一口长满浮萍的小水塘,乍看并不起眼。但专家告诉记者,烧窑需要的原料是高岭土,这口小水塘是先人取土挖掘留下的遗迹。而他家杂屋后的小山坡,是一个典型的古龙窑,形如龙身,由窑门、火膛、窑室、排烟孔等组成。龙窑是拱形顶,整体呈很窄的长方形,与地面有一定的角度。火焰由下部的窑头至上部的窑尾,与窑身平行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