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釉下五彩发展纪实——明、清窑址〈三〉
2017/2/21 17:30:21
陶瓷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中国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据考古发掘发现距今已有八千年的陶瓷历史,陶瓷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物质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这种把柔软粘土,变成坚固的陶器,是一种质的变化,是人力改变天然物的开端,是人类发明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它的发明,也标志着新石器时代或野蛮时代的开始。
在这几千年的陶瓷文明史中,在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封建社会的岁未中,有一个独具风格的陶瓷艺术诞生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享誉世界,从创烧就御选皇宫,参评南洋劝业竞会,名声远在景瓷之上,出赛世界巴拿马万博盛会,与国酒茅台金奖题名,被西方学界称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红色官窑”、“国瓷”等等美誉!但在这众多美誉的背后,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方志士、一伙工匠的爱国史、血泪史、奋斗史,然而它几起几落、差点“昙花一现”,而又凤凰涅磐,浴火重生!他是什么了?它就是让世界“惊鸿一瞥”的醴陵窑釉下五彩瓷,让我们慢慢来听取背后的故事吧!
清代醴陵沩山古窑址青花瓷堆积层
生死两重天的明、清醴陵窑
前面讲到了醴陵窑从汉制陶发展到宋元时期创烧高火性的青白瓷,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革,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醴陵宋元时期烧造丰富的陶瓷史实,虽因多方面的原因封闭了几百年,但是,只要有烧造,先辈们创造的中华文物遗存是终究会重见天日的。
醴陵窑发展到明代,史籍也无记载,现今也没找到具体的相关窑址,并且该地区连有关明代烧造的陶瓷实物民间都没见到,也没出土。从汉开始到宋都有上千年制陶史,发展到宋、元时代又有二三百年的制瓷历史,为什么到了明代一下子就真的淹没了,一千多年的烧造历史真的断了?事实证明,明代醴陵窑确实没有烧造陶瓷的史实。以前说宋元窑没有烧造历史,但是经常出土大量的青白瓷遗物,只是定为外省烧造产品,但是到了明代,该时期的陶瓷器物都没见到,是何原因了?据我初步了解,这应该与元未明初战乱及“血洗湖南”重大史实有关。醴陵自汉置县,封长沙相刘越为醴陵候,地域虽小,俗 称“吴头楚尾”、“荆楚古邑”之称,是湘赣两省的交通要道,历史上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古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查找醴陵史料,历朝都是战乱绵绵。至元十三年,即南宋景炎元年,攸县吴希熵起兵反元,醴陵响应,一度攻占醴陵、萍乡等地。至正十二年,红巾军将领陈友才进兵醴陵,四乡民农纷纷响应。二十年,陈友谅称汉帝,派统军元帅驻守醴陵(在解放初统军元帅印在醴陵县寨子岭出土,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二十四年(1364年)八月,朱元璋遣徐达攻占荆湖诸路,醴陵归降朱元璋后,升为州。但读遍《明史》,不但不见“洪武血洗湖南”一案,即“扯江西,填湖南”的大移民史迹也不见踪影。而地方族谱、方志,却不胜枚举。现略载数例:
70年代醴陵出土的商代象尊(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同治常宁志》:“常宁自洪武甘八年峒寇窃发,民无孓遗,荡平之后,移民安插,调衡州卫中之军丁守卫御。永乐二年,诏军丁垦田”。 《厚雅田王氏谱》记:“湖以南,丁洪武杀运,扫境空虚矣!我肇祖随蚁赴之众,数标杆为记。划一亩之丘,挫棘楚,芟蒿蓼,禳除厉魔,挺貔豹,奠定其家室,以繁育其子孙”。又说:“时湖南丁大乱之后,人烟稀少,朝廷调江西户口于衡,至者,各插标以记,谓之‘安插户’……时安插户,屯户,军民阡陌,杂错不睦。” 《吕氏宗谱》记:“洪武血洗,惠公由安仁奉调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