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田:岳州瓷与岳州窑研究
2019/11/12 14:52:10
岳州瓷因唐代陆羽的《茶经》而著名,但他眼中的岳州瓷与考古发现的岳州窑是不同的概念。陆羽对岳州瓷的评价主要基于质地和颜色两个标准,我们可根据这两方面特征来对照考古学上的岳州窑的产品。岳州窑是一个从东汉延续至晚唐、烧造规模逐渐扩大的民间窑场,包括湘阴窑和长沙窑两个前后相继的烧制阶段,大致可以8世纪中期的安史之乱为界。湘阴窑阶段以丧葬类明器和无彩青瓷为主,部分无彩青瓷中的精品在长江流域及中原北方高等级墓葬中常有发现,这类精品青瓷一直延续到长沙窑阶段,陆羽所见岳州瓷可能正是这部分无彩的精品青瓷。8世纪中期以后的长沙窑阶段在烧瓷工艺和装饰上走上了创新发展的道路,以生产高温釉上彩日用青瓷为主,装饰风格上出现了浓郁的西亚和中亚风格。岳州窑产品一直沿水路向外输出,范围由两湖地区逐渐扩大至整个长江沿岸、中原、华北、岭南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成为唐代最重要的民间贸易瓷窑。
岳州瓷因唐代陆羽《茶经》的记载而成为一代名瓷,按照唐代以州名窑的习惯,学术界早已将岳州瓷与湖南湘阴湘江沿岸的数处窑址对应起来,基本确认了岳州窑的所在,但唐人眼中的岳州瓷与今天考古发现的岳州窑并非一个概念,岳州瓷只是陆羽时代对中唐时期部分精品青瓷的称呼,而岳州窑则是一个从东汉延续至晚唐、烧瓷规模逐渐扩大的民间窑场。本文将在辨析岳州窑与岳州瓷的基础上,对岳州瓷的特征、岳州窑与长沙窑的关系、岳州窑产品的输出等问题作进一步探讨,以期进一步了解岳州窑的窑业文化。
一、岳州窑的考古探索与窑业历史
(一)岳州窑的考古探索
唐代陆羽《茶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论茶的专书,从茶道角度品评了唐代几大著名窑口的茶具:越瓷、鼎州瓷、婺州瓷、岳州瓷、寿州瓷、洪州瓷、邢州瓷。随着唐代窑址被陆续发现,考古学家开始根据唐代的州名寻找这些瓷种的产地,并与各类遗址出土的瓷器相比较。目前《茶经》所记的瓷种大多已与考古发现的唐代窑址对应起来,岳州瓷的面貌亦随着考古发现而逐渐明朗起来。
对岳州窑的考古探索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湖南考古工作者在清理长沙市郊的古墓时,常见一种“豆绿色半瓷质”的器物,因其地毗邻唐代的岳州,学者自然就它们与《茶经》中的岳州瓷联系起来,由此开启了对“青瓷六大名窑之四”岳州瓷的探索。1952年吴铭生、何维国对湘阴县进行了最初的考古调查,在湘江岸边铁角嘴至窑头山一带的吴家祠堂、白骨塔、窑滑里等处发现了窑业堆积,并在吴家祠堂的江边发现一座残破的窑炉以及大量匣钵、垫饼等窑具,所 见瓷器以豆绿色釉居多,胎质细白,其次为米黄色釉,与长沙唐墓出土瓷器非常接近。由于湘阴在唐代隶属岳州,因此,他们认为这里就是陆羽《茶经》中所谓“岳州瓷”的产地。
时隔二十年后的1972年,湖南省博物馆周世荣又在铁角嘴至窑头山一带进行了复查,认为此处窑业堆积不太厚,应不是岳州窑的主要窑址。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顺湘江而下的湘阴县城关镇存在更丰富的窑业堆积,尤其县药材公司所在地,烧瓷规模大、品种丰富,推断烧瓷年代大约始于汉末两晋,盛于南朝隋唐之际。1975年在调查基础上进行了小规模试掘,虽然只开了一个5米×5米的探方,而且由于积水没有发掘到底,但这是岳州窑的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与周边地区墓葬出土品风格相似的完整器物,以青瓷为主。早期多几何印纹、联珠点彩装饰,年代可早至两晋或汉末;中期多莲花装饰,见块状酱釉、印花装饰,并采集到一件印有“官”字的青瓷杯,年代约为南朝隋唐之际;晚期瓷器有两种情况:一种偏于朴素,装饰较少,另一种则向釉下彩发展。这次试掘,有几点意见非常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