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划于陶器上的民俗风情——汉川马口窑陶器赏析
2023/9/23 16:27:03

在广袤的江汉平原腹地,有一处流传了数百年之久的地方民窑,其生产的日用生活陶器以造型独特、装饰丰富、刻画精美、传承有序而著称,不但满足了江汉平原百姓的生活所需,还沿着汉江销往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及江浙各地,并远销海外,这就是有着约500年传承历史的湖北汉川马口窑,亦是明清以来长江和汉江流域最大的地方民间窑口。武汉博物馆收藏了一批马口窑陶器,其中部分特色鲜明、充满浓郁的民俗风情。
 
清 代 百子图坛
肩部饰回纹和花叶蝙蝠纹。上下以卷草纹和缠枝纹间隔出来的腹部,主题纹饰为百子图,一众小童嬉戏玩耍,活泼可爱,辅以花叶点缀。底足饰莲瓣纹。百子图,又称百子迎福图、百字嬉春图、百字戏春图。这件清代马口窑百子图坛融绘画、雕刻、装饰手法于一体,纹饰寓意丰富,蝙蝠纹借“蝠”“福”谐音,寓意五福临门;人物刻画姿态各异,稚拙天真,体态丰盈,憨态可掬,生动细腻,充满了民间百姓对多子多福的美好期盼。
百子的典故最早出于《诗经》,歌颂周文王子孙众多。传说周文王有很多儿子,加上路边捡到的雷震子,共有一百个。由于“百”含有大或无穷的意思,因此古人把祝福、恭贺的美好愿望发挥到了一种极致的状态。中国古人的观念是生得越多越好,子孙满堂,开枝散叶,家族才兴旺。
 
清 代 开光四系金鱼囍字坛
坛身腹部边框纹六开光内分别刻有囍字、金鱼纹饰及古诗“花有清香月有阴”,这句诗出自北宋文豪苏轼的《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馆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古人视新婚之夜为春宵,寓意美好。马口窑以生产各类坛子著称,故有“坛子窑”的别称。江汉平原地区儿子结婚、姑娘出嫁,必须用带有囍字的坛子装酒送礼,只要姑娘定了亲,逢年过节男方都要用坛子装酒送到女方家孝敬老丈人,所以旧时期俗称未出嫁的女儿为“坛子”。马口当地及周边有一种独特的婚俗,女儿出嫁时以各类坛子作为陪嫁物品,肩部四耳用于穿系绳子,便于携带。金鱼与“金玉”读音相近,象征金玉满堂。囍字是我国传统装饰文字之一,双喜字有双喜临门、喜上加喜寓意,加上《春宵》诗句,为器物增添了浓浓的喜庆色彩。
 
清 代 瓜瓞绵绵将军罐
将军罐是明清时期的一种罐式,因宝珠顶盖形似将军盔帽而得名,形体高大。此罐身为直口,短颈,丰肩,圆腹,束腰,平底磨砂,底部收足。缺宝珠顶高圆盖。肩部饰回纹。腹部主题纹饰为瓜瓞绵绵图案,只见藤蔓蔓绕,花叶繁茂,蝴蝶蹁跹,果实硕大,刻画细腻,生动精美。瓜瓞绵绵图又称金瓜蝴蝶图,以金瓜、花叶和蝴蝶的造型为主,是马口窑陶器花卉装饰图案中十分重要的题材。金瓜、蝴蝶寓意多子多福、美意绵绵,花叶亦有开枝散叶之意,符合当时社会劳动人民渴望幸福美满生活的精神追求。《诗经·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意为一根连绵不断的藤上结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瓜。这件将军罐圆润饱满,釉水肥厚,色泽温润晶莹,剔花露出胎骨的剔地釉面深褐色,色彩对比强烈,极具艺术感染力。刻花装饰的刀工刚劲犀利,线条柔美,图案精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马口窑工将一些充满吉祥寓意的纹饰刻画在陶器上,使这些最贴近民间百姓生活的器皿充满了丰富的民间文化气息,深受群众喜爱。此罐造型挺拔向上、气魄宏伟,陶工以绵绵瓜瓞作为主题纹饰刻划于这件陶器上,有着祈盼子孙昌盛的美好寓意。
 
清 代 五子登科囍字枕
长26.1、高12厘米。马鞍形,中空,中间凹两端翘,适合人们头枕入眠。一端上部开半圆孔,下部刻“五子登科”四字。枕底有孔。枕身及实心一端分为五个区间,饰缠枝花卉纹,枝蔓舒展,花叶婆娑,凹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