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英罗水库大坝。窑群还伸入水库150米。窑群在英罗水库周围最密集,既有馒头窑,也有龙窑,表土的陶瓷碎片约有2公里。陶瓷片多施青黄釉或黑釉,无纹饰。广西文物队以前鉴定为唐窑,窑址上也有宋代器物。广西容县也有与英罗窑相似的窑址。在英罗水库大坝南北两侧,从北面的瓷片带到南面的废窑包,约有近千米。在大坝西南角,尚有两个馒头状废品窑包,窑包内径约3米多,存有大量烧坏的瓷碗。这些废品瓷碗,火候未超过1,100℃,硬度不高,吸水性强,胎质粗松。在窑群周围,散落很多唐代的碗、砵、煲、罐、筷子笼等一类日用生活用瓷的残器或碎片。近窑包处有较厚的废品堆积层。我曾两次到此,采集到一部分陶瓷标本:    碗。有大口碗、小口碗和浅口碗等几种。碗足,有饼形足和璧形足两种。    饼形足分两式。一是实心饼足,足径7.5公分,大而平,胎质灰白色,较粗松,碗内施乳浊釉,碗外施釉不到底,碗底无釉,呈灰红色。二是平足底划有一圈螺旋划纹,碗内施豆青釉,釉色滋润肥厚,胎体厚重,灰白色,有些火候高胎质坚硬,有些火候较低胎质粗松。    璧形足碗也分两式。一是口径15公分,足径6.3公分。另一式是口径18公分,足径8.6公分。均圆口斜直腹,璧形足。碗内施青黄色釉,灰白胎,碗外施釉不到底,釉色滋润肥厚。    罐。有四耳罐,也有六耳罐。造型丰满浑圆,圆口直颈,六耳双绳系。有些火候高,有些火候低,胎质坚硬、粗松均有。有的施黑釉,胎色浅红;有的施青黄色釉,胎质灰白色。釉有垂流现象。有的罐内施青黄色釉,釉色滋润肥厚,器外无釉。器壁最厚处约2公分,较薄处约1公分。    英罗窑群是一处较大的唐代窑址,有可能延烧至宋,因在窑群中发现有龙窑和宋代瓷片。其生产日用陶瓷的数量及器型都较多,质量也较好。窑址以前靠近英罗港,运输方便。英罗窑群衰落的原因,有可能是因海岸线南移,后来运输不便,或者是以后因战乱、因管理不善等原因所致。    晚姑娘窑址  位于南康镇晚姑娘村东南方,在南康江西面,西背矮坡,坡上有丰富的陶土。只发现一个窑包。地上瓷器残片比较多。从瓷片看,有大口碗、四耳罐一类的日用器皿。器壁较厚重,有些胎质粗松,釉色黄绿,较肥厚润泽,多有开片。罐、碗等器物,外部均施釉不到底。器物和英罗窑相似。在该窑采集的陶瓷标本有:    大碗。扁圆、阔口、平底,碗足有些呈饼形,有些无圈足。碗口直径约14公分,碗高4.5公分。碗底多有似如“6”字划痕,碗内底均有四五个垫烧痕。    四耳罐。椭圆形,侈口,肩有四扁桥耳,器形与英罗窑相似。    煲窑岭窑址  位于营盘镇婆围盐灶大队煲窑岭,约于20世纪60年代初,由广东文物工作队发现的,在钦州市档案馆钦州地区文教卷有记载。该窑生产的日用陶瓷与英罗窑、晚姑娘窑相似。该窑在南康江之西,近出海口处,距北面的晚姑娘窑约有3公里,水上运输方便。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