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古代窑址与“海上丝绸之路”
2015/2/24 16:24:15
“海上丝绸之路”,也称“海上陶瓷之路”或“海上丝瓷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最初是以丝绸为主,以陶瓷、茶叶等商品为次的海外贸易线路。到八世纪唐朝中叶,瓷器大量出口。到宋代,陶瓷已发展为与丝绸并列的出口商品。以至有中外学者,称宋以后繁荣起来的中国海外贸易线路为“陶瓷之路”或“丝瓷之路”。在英语中,中国则成了陶瓷的代名词。 “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三个大陆的一条文明大动脉,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桥梁,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主轴。在它两端,产生了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这条大动脉中,分别产生了中国、印度、希腊、埃及等古代文明。 古窑址,是某一地区政治、经济与历史文化的见证物之一。据初步调查统计,北海市(一县三区)至少有30多个古窑址。上至汉下至清,时间跨度两千年。而现在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窑址只有9个,其中有上窑、下窑、东窑、西窑、大窑、英罗窑、草鞋村窑、红坎窑、豹狸窑等。有汉、唐、宋、元、明、清等年代的窑址。其中下窑列为省(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余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一批如中窑、晚姑娘窑、岭底缸瓦窑、常乐缸瓦窑等新窑址,是近几年发现的。 北海的古窑址,大多位于沿海边沿或江河边沿,水上运输方便,瓷土、燃料和釉料都较丰富。不同年代古窑址生产的陶瓷器,除国内销售外,也有一部分通过“海上丝瓷之路”销往东南亚等地区。北海古窑生产的陶瓷器,已成为北海与国外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一、秦汉古窑址与“海上丝瓷之路”
秦汉时期的古窑址,北海地区目前只发现草鞋村汉窑群遗址一处。 草鞋村汉窑群遗址位于合浦县环城镇廉南草鞋村的西南约几百米处,紧靠西门江。该窑址发现于1989年,合浦县博物馆根据村民的报告到现场考察时,发现有数个馒头窑,有成十个小型马蹄窑,在村旁的人工运河处,发现有较厚的汉瓦堆积层及红陶堆积层。发现有较多的汉砖、方格纹板瓦、公母瓦和陶瓷器皿等残件。汉砖,有些有纹饰。汉瓦,朝天面有乳钉纹、背面有绳纹。1993年,合浦县将草鞋村汉窑群遗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12月,我曾同桂林古陶瓷专家李铧一起到该遗址考察,见庄稼地上散满汉板瓦、汉砖等残件,见到数个未发掘的馒头窑和一个马蹄窑,见到一段用汉砖砌建的下水道。我们采集了数块汉代的板瓦、筒瓦、汉砖及陶瓷片作标本。这些标本均为残件:
板瓦两块。一残片长约30公分,厚约1公分,板瓦中间隆起,瓦背有绳纹,胎灰白色,质地粗松。另一板瓦,胎灰褐色,厚约0.8公分,胎质较坚硬,瓦背有绳纹。
筒瓦:残筒瓦一大一小,小者瓦头宽约11公分。两块筒瓦均有瓦头、有子口、龟背状,瓦背印有直纹、斜条纹等几种纹饰,有些纹饰粗有些纹饰细。
汉砖:两块残砖均宽13.5公分,厚2.5至3公分,汉砖的一面印有斜绳纹或方格纹,与合浦汉墓出土的汉墓砖相似。
陶片:有黑衣方格纹、细网纹的灰陶片和残陶罐多种。 从考察情况看,该处早期应是汉砖、汉瓦的古窑遗址。除烧汉砖瓦外,可能还烧陶罐等陶瓷器。 汉窑址尚未发掘,深层内涵尚不很清楚。散落的成十个马蹄窑,也许是南北朝时代的窑址,不似是汉窑。其他几个未发掘的馒头窑,也许比马蹄窑时代更晚。有纹饰的汉砖,应是汉墓砖。草鞋村汉窑群,始烧于汉,延烧至何代,还有待发掘研究。 据《广西外贸志》载:“秦汉以前,今广西合浦沿海一带,已有私营的海外贸易。”官方对外贸易,合浦在西汉已开始,这在《汉书地理志》早已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命军队开凿灵渠,沟通湘江、漓江,连接长江和珠江水系,开辟了从中原沿湘江入漓江,经桂江、北流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