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扬龙艺术成就评述——生于斯 死于斯 奉献于斯
2015/5/10 15:49:43


    较其它古窑口而言,醴陵釉下彩的历史确实不长,却也历经沧桑。醴陵釉下彩早期称“釉下五彩”,清朝雍正年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泥釉粗糙,色泽灰暗,装饰简单,时人称为“土瓷”。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醴陵制瓷(白瓷)从粗瓷向细瓷发展,湖南官立瓷业学堂设立,开创出前所未有的釉下多彩装饰工艺,当时只有绿、褚、黑、玛瑙红和青花5个颜色,醴陵釉下五彩也因此而得名。釉下五彩瓷可谓难能可贵,瓷艺作品晶莹淡雅,别具风格。至1915年,醴陵釉下五彩作品《扁豆双禽瓶》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奖章,醴陵釉下五彩瓷才得以名扬天下。经历了20世纪初短短的一二十年发展后,受多次战争影响,釉下五彩生产开始下滑,醴陵百余家瓷厂停产,醴陵瓷业日渐没落,釉下五彩工艺濒临灭绝。1955年,政府决心重振醴陵瓷业,在毛主席的亲自过问下,醴陵成立了湖南省陶瓷研究所。
    湖南省陶瓷研究所的成立对研究和恢复醴陵釉下五彩陶瓷生产技艺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醴陵釉下彩瓷的发展,在现代陶瓷基础工业原料、釉料、色料的综合科研与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取得了质的飞跃。以湖南省陶瓷研究所为核心,釉下高温色料的研究成果有:
    1.将釉下彩料发展成为合成基础颜料,7个色系,25个原色,并可调配成一百余种不同色相的复色彩料,丰富的合成绘料,运用于硬质瓷、长石釉、还原烧成,其烧成范围宽,可在1200℃一1400℃内呈色稳定。目前其高温釉下多色绘料,在国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2.釉下彩瓷的瓷质白度高、质硬。利用我国湖南制瓷矿土资源质优的条件,以精选石英、长石和稀有球土(世界最优质高岭土)作原料,经1400℃烧成。瓷质的理化指标也是当今白瓷中白度、透明度最高的。
 
民国时期作品《锦鸡牡丹纹凤尾尊》
    醴陵高白瓷高温釉下彩瓷器是我国传统硬质瓷在近现代陶瓷发展中的新成果,为我国独有,处在世界领先地位。醴陵釉下彩瓷艺术的发展成熟.带动了湖南陶瓷产业的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兴的醴陵,被列为中国当代七大陶瓷产区之一,成为我国南方当代硬质瓷生产发展中,与景德镇齐驱的艺术瓷、日用瓷、国家用瓷生产基地。1964年醴陵高白瓷釉下彩蓝海棠餐具,于国庆15周年起,入选人民大会堂国宴庆典用瓷。它与1974年周总理主持工程、新北京饭店用瓷——釉下蓝牡丹纹餐具,共获1979年国家经济建设委员会授予陶瓷行业的首枚质量金奖。
 
民国时期作品《墨彩山水琵琶尊》
    随着醴陵釉下彩瓷艺术的发展成热,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醴陵群力瓷厂上升为高档釉下彩瓷国家用瓷厂。湖南省醴陵陶瓷研究所不仅是醴陵釉下彩瓷的科研基地,也是釉下彩瓷艺术的创作中心。陶瓷研究所第一批学徒共有10人,陈扬龙便是其中之一,这10个学徒是严格甄选出来的,当时年龄还小。都只是十五六岁的少年,可塑性极强。出身陶瓷世家的陈扬龙,自幼熏陶渐染,耳闻目濡,对陶瓷有着深厚的感情,醴陵一带民间艺人的陶艺更是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根据陈扬龙的自述,他一生经历了学习、研究、创作、传承几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才开始形成向己的风格。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是他的学艺期。他15岁进入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学习,受业于当时陶瓷研究所从民间请来的几位釉下五彩老艺人——吴寿祺、宋成仁、林家湖、肖邦建等,其中吴寿祺是民国初湖南瓷业学堂的艺徒。他们在釉下五彩的发展史上功不可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宋成仁擅长青花工艺,吴寿祺擅长白描装饰,铁线描风格独特,两位老师对学徒向来亲切、耐心,传授技艺更是毫无保留,他们的专业态度和朴实的生活作风深深地影响到了陈扬龙的人生态度,尤其在他人生成长的关键点上给予了关键性的指点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