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扬龙艺术成就评述——诗情画意 工极而韵
2015/5/12 18:13:45

  陶瓷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体,是形象思维与美学升华的结晶,包含设计、选料、工艺、烧制等几十道流程和工序。瓷器的技艺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靠科学技术和创造性艺术结伴而行的。行话说,陶瓷需经七十二过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群人协作的结果。精通陶瓷必须精通设计、造型、绘画、装饰等艺术,还要精通材料、成形、烧制等技术与工艺。   
陈扬龙石头写生稿
    陈扬龙的作品构图严谨,充满了时代感。他主张从生活中来,到自然中去写生;主张根据器形,研究适合什么样的构图,选择什么样的题材。中国画崇尚造境和移情,统称为“宇宙的人情化”。高明的画家应当善于将所描绘的具体物象和自己丰富的心灵感应或强烈的情感融合一体,以其达到“文人化”和“心灵化”的高度,也就是古人所云“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物我相通,天人合一”。陈扬龙始终遵循这一审美法则,故其釉下五彩瓷画格调高雅,意境深远,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中国艺术和哲学有“见微知著”的智慧和“以小见大”的特殊创作理念,认为空间再小物象再微,都是一个自在圆融的世界。《小花瓶》和《小豌豆瓶》堪称典范,作品的物理空间虽小,作者的心灵体验却很博大。画面上的数片绿叶和几朵小花,散发出多少柔情蜜意,欣欣生意蕴含着多少禅思妙悟。小花空灵幽淡、清丽雅逸、风姿灼灼,纤巧中透出挺秀,与材质美浑然一体,更能体现出醴陵瓷水灵通透、清新润泽的特色。信手几点红,能解无边春,小花胜却万紫千红,花草虽小却能表现出境界之高深,这正是“陈瓷”魅力之所在,能令观者产生翩翩遐想,久久难忘、一般制品在1400℃左右的高温下烧制时,坯体越轻薄就越容易变形,故多数以增加重量来保之。作品《小花瓶》为突出玲珑剔透的瓷质美,经反复尝试对泥釉的重新配兑,在大量的失败中加以总结,终于取得成功,使坯体大幅“减肥”以达到轻巧完美,使得此件作品弥足珍贵!
    陈扬龙笔下的花草蔬果,都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然而他却能赋予它们生命和情趣,使之鲜活起来。他的作品既有诗人的缠绵悱恻,又兼具哲人的超旷空灵,因而气韵生动,禅思隽永,回味无穷。美学家说得好:“风行水上,自然成纹。”陈扬龙瓷画就是这样自然,有本色,是远离俗滥的真正艺术品。何谓俗滥?俗滥就是无本色,而喜蹈袭别人的陈规旧矩,因而也是艺术生命枯竭的表现。艺术贵在有追求,有创新。陈扬龙能够从别人和自己不同的东西中发现出美的地方,能够真正美人之美,形成一个发自内心的、感情深入的认知和欣赏。陈扬龙的花卉艺术瓷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揭示花卉的超然脱俗的精神而达到与“道”相通的层面,从而引发观众精神境界的提升。在艺术处理上,他的瓷画始终能够充满“天光云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的艺术生活中有着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花草蔬果。唐代思想家柳宗元说过:“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美的东西不是因为自己而美,而是因为人的发现才得以彰显。人们对眼前的景物常常视而不见,然而在陈扬龙眼中,一枝闲花亦朋友,几株野草皆文章。他将它们“人格化”,看成是自己的孩子或朋友,关爱备至,观察入微。即使是街角的小花、墙边的小草、树上的野果、大棚里的蔬菜,都逃不过他的慧眼,一并成了他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创作,因而能真正做到远离名利、甘于清贫、耐得寂寞、与时俱进,经过5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终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晶莹润泽、清新淡雅、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