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扬龙艺术历程
2015/5/18 17:46:29
他的作品至今还陈列在人民大会堂,并有多幅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
陈扬龙,15岁从师学艺,一直从事釉下彩瓷的设计绘制工作,以工笔花卉见长,注重工艺与技法。作品清新明快,格调高雅,具有深厚的生活气息。
1956年 15岁进入省陶瓷研究所,在吴寿祺、宋成仁两位老艺人门下学艺。
1957年 赴景德镇陶瓷研究所随“青花大王”王步先生学习釉下青花技艺百日。
1958年 为发展釉下五彩,下入工厂(群力瓷厂)进行釉下彩的普及发展工作,为时5年。进行“以印代画”的技术革新,提高工效近百倍,为釉下五彩日用瓷批量生产奠定了基础,同年7月被《工人日报》报道。被授予“革新能手”称号。
1959年 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应修先生学习国画半年。
参与国家“三馆瓷”(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中国博物馆陈设—)的设计制作。
1961年 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国画《水浮莲》,获全省美展三等奖。
1962年 《双龙青花盘》出国展览。
1963年 5年的下厂时间积累了丰富的工艺制作经验,调回省陶瓷研究所后主要从事创作设计工作。
1964年 承担人民大会堂《荷纹餐具》的设计。
1965年 在新民瓷厂,与林家湖老师共同进行“以喷代画”的技术革新,提高工效数十倍,对当时内销瓷的发展形成了很大影响。
1966年 传授“以印代画”新工艺为各厂培训了数百名绘制人员(带第一批学生)。
1967年 由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委派到长沙铜官做技术援助,成立了“精陶试制小组”,重点探索釉下五彩在精陶上的绘制工艺以及泥、釉、烧成在瓷与陶中的不同变化,并培养了一支技术队伍(带第二批学生)。
1968年 设计制作的《豌豆花咖啡套具》被外商订货。
《五头牡丹纹文具》赴法国巴黎展出。
参与绘制湖南第一师范9米巨幅毛主席瓷板画像。
1970年 承担韶山宾馆《梅兰竹菊六头茶具》的设计。
1970—1972年,为普及釉下彩,下工厂(界牌瓷厂和洪江瓷厂)作技术指导并培训学员(带第三批学生)。
1973年 参与毛主席生活用瓷的制作。
《牡丹图案花插》赴加拿大展出。
历时三年完成轻工部下达的《釉下彩色标研究》任务,对200余种釉下颜料、6种釉料、2种泥料、6种窑型进行实验研究,为釉下五彩奠定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物参考。
参与合编釉下五彩教材《工艺美术参考资料·白描花卉纹样》一、二册,当时入选为广州美院基础教材。
1976年 《柳蝉月应挂盘》赴瑞士展出。
《七头葡萄高脚酒具》参加16国巡展。
1978年 《双耳图案瓶》赴英国伦敦展出。
《牡丹通景瓶》赴法国展出,《葡萄高脚酒具》等3件作品发表于《中国陶瓷全集·醴陵窑》。
1979年 《菊花通景琵琶瓶》赴德国漠纳博览会展出。
《菊花薄胎瓷》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
1981年 提升为助理工程师。
《蝶恋花瓶》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
创作的直径1米的《秋艳》大挂盘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湖南厅。
1982年 《樱花鹦鹉琵琶瓶》刊登于《中国陶瓷》杂志。
1983年 《长颈群鹿图案瓶》《螳螂葡萄挂盘》参加比利时博览会。
1984年 《双鸡图案宝莲瓶》《长颈黑釉金地仿古瓶》《鸟语花香瓶》赴日本及港澳地区展出。
1987年 评为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薄胎《葡萄螳螂瓶》获全国陶瓷优胜产品奖,并授予二等奖。
《春草纹笔筒》入选全国工艺美术展。
1988年 在湖南省陶瓷研究所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并教授大女儿陈利、学生汤春华、黄小玲、易武、刘劲松等学习釉下绘制技艺(带第四批学生)。
1989年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