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浙江东苕溪沿途古窑址调查与思考
2014/4/28 21:39:09

                                                               
    东苕溪位于杭嘉湖平原浙江省北部、太湖周围百余公里范围内,是一条由杭州方向的南面往北注入太湖的古老运河。这一带是我国南方地区良诸文化的重要分布区,也是举世闻名的陶瓷古乡。建国以来,通过多次普查,在这里发现了不同时代的古代窑址共四十余处。这些窑址主要集中在东苕溪沿途、湖州市吴兴区菁山的黄梅山以南,至德清县中部的洛舍、龙山等地区约十余公里的范围内。瓷窑址的类型主要有:原始瓷、原始瓷印纹陶兼烧、印纹陶、青瓷、黑瓷、青黑瓷兼烧等。这些古窑址历经商、(西)周、春秋战国、汉六朝、隋唐等,最迟可延续至两宋期间,前后几千余年连绵不绝。时代最早的是地处吴兴区菁山的黄梅山窑址。这些古窑址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跨度大、延缓时间长、类型丰富、地方特色明显,这在全国尚属罕见。五十年代中期,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对位于德清县城关镇的小马山等窑址进行了调查,同时被命名为“德清窑”(1)。
    建国以来,根据上级的统一布置,德清县曾举行过三次规模较大的历史文化遗产普查,本人于八十年代末开始从事文物工作,故有幸参加了全省第三次历史文化遗产普查。在这次普查中,由我主要负责全县古窑址分布最为密集的洛舍(龙山)、二都(三合)、城关等中部地区。在乡镇的大力配合下,我们组成普查小组,共对130余处各类文保点进行了普查。从野外到室内的资料整理,如期完成了任务。通过这次普查工作的亲身经历,使我对这些古窑址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在参阅了一些相关的古窑址资料的同时,笔者认为,这些古窑址已具备了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基本要素,是一处太湖流域浙北地区地方特色较为明显的古瓷窑址系列。现结合前两次的普查资料,试就这些古窑址的现状、历史渊源、产品工艺与特点、特色、发展与演变、衰落等相关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介绍,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仅供各位专家和老师参考,并敬请各位同仁教正。
    一、地理环境
    德清县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浙江省的北部,杭嘉湖平原的腹地。县境北界与湖州市吴兴区埭溪接壤,其南则与杭州市的余杭县交界。东苕溪由南往北途径德清县的三合乡、二都、城关、洛舍等地,进入吴兴县的菁山、施家桥、钱山漾,流经湖州后注入太湖。这一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文化内涵深渊,各时期历史文化丰富,马家浜文化、松泽文化、良诸文化、马桥文化、古陶瓷文化等异彩多姿、交相辉映,形成了以东苕溪水系为主轴线、地方传统特色非常明显的古文化带(区)。
    德清县的地势为东低西高略呈椭圆形状,从东至西可分为三个区域,即东部水乡平原区、中部半山区和西部丘陵低山区。东部区属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蚕桑之地。中部和东部大致相同,但一些丘陵和山坡是东部区所缺少的。西部区则是以莫干山为主峰的低山区、属东天目山余脉。德清县中部地区及东苕溪沿线一带、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地理环境十分优越,成了该地区最适合于从事和发展古窑业的理想之地。 
    二、窑址现状
    Yl黄梅山原始青瓷窑址——时代商周,地点,德清县中部洛舍镇沿东苕溪以北约十公里的菁山黄梅山之南坡,西距104国道约100米。窑址所在的黄梅山南坡,现己种植竹子,在一些断面上尚可见有原始窑床等遗迹。调查发现,黄梅山窑址是一处以烧制原始青瓷为主,同时兼烧印纹陶的窑址,器形主要有罐、豆等。罐的形状可分为若干式,器物表面饰以菱形纹并套云雷纹和纯云雷纹等最具特色。其器物豆的形状,有竹节高把形、矮圈足喇叭形等几种。根据分析,器物成型采用泥条盘筑、慢轮修正和拉坯成型等工艺手法。产品比较规整,胎质细密坚致,烧制温度较高。
    Y2掘步岭原始青瓷窑址—&mdas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