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胜窑:陶瓷文化源远流长
2017/12/18 13:06:35

 
永胜瓷厂旧厂房改造成为工艺美术瓷创制体验馆“永胜窑”
 
永胜元代青釉矿色十二生肖假圈足罐
 
沧阳(永胜)瓦猫沧阳(永胜)瓦猫
 
釉下手绘宋瓶
 
釉下手绘花瓶
  丽江永胜曾称永北(别称沧阳),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发展至明代,成为边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云南永胜边屯文化博物馆里,陈列着从金沙江畔涛源镇“堆子地古墓群”遗址出土的各种陶器,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期,永胜已大量制作和使用陶器,反映了永胜先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进步。
  渊源流变
  永胜出土的早期陶器,具有氐羌民族风格。氐羌风格的典型陶器是双耳罐,永胜涛源堆子地出土的这种陶罐,最突出的特征是圆口、鼓腹、平底,大双板耳从口沿连接到下腹部,且大双板耳内还有小双板耳,展现了永胜原始陶器独特之美和创新技艺。
  烧制瓷器需要三个条件:高岭土、高温和上釉技术,缺一不可。永胜具备陶瓷业生产的丰厚条件,县城东南10多公里处的光照山,蕴藏着丰富的高岭土。高岭土又称瓷土,其实是一种矿石,即花岗岩风化后的产物,因景德镇高岭山的瓷土质量最优而得名。永北镇凤鸣、凉水一带,分布着深厚的黄黏土,这是青釉的主要原料。永胜瓷土储量500万吨以上,大部分可露天开采,质地细腻纯白,耐火性强,是上等造瓷原料。《新纂云南通志》说:“永北(今永胜)所产瓷土较皖、赣优良。近来永北瓷器骎骎与江西争胜,迤西各属皆用之。”
  云南从唐代南诏至宋代大理国时期盛行火葬,元、明时期,火葬仍为云南最主要的葬俗。陶器以其价廉物美、易于储存,成为当时云南各地最主要的葬具和随葬品,陶艺成就也就体现在各式各样的火葬罐上。从永胜期纳镇满官龙潭村蔡家箐、程海镇海沿村荞地坪出土的器物看,元明时期永胜的火葬罐有黑陶罐、红陶罐和绿釉陶罐,瓷化程度已相当高,器物表面采用彩绘、刻划、压印、堆塑等手法装饰,纹样丰富,造型美观。
  青花异彩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永胜县文物普查队在县城东南永北镇凤鸣社区马家山,发现一处明代窑址,面积约为6万平方米。窑体依山而建,从西边平地向东面山体延伸,为明代早期烧柴龙窑,发掘出瓷化程度很深的青釉罐和残缺碗盘,造型丰满,釉质晶润。之前此地还挖出很多明窑堆积的白瓷残片。马家山明代窑址的发现,证明在600年前,永胜的制瓷工艺及规模已达到相当水平。
  明朝洪武年间,大量内地汉族士卒落籍永胜,不仅推动了永胜的农业发展,而且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其中不乏陶瓷手工业者。永胜县城十字街发掘出来的两对灰陶鳌鱼,以及各种图案精美的瓦当、砖雕,这与马家山明代龙窑遗址相互印证。
  元明时期,云南是全国仅次于江西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生产地。从现存和出土的实物看,永胜元明陶瓷有青釉、白釉、青花等色料,有罐、瓶、壶、杯、碗等器型,陶瓷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
  永胜元代青釉罐,短颈凸出二道弦,罐腹椭圆,圈足平底,施釉不及底;肩部绘有云纹图案,肩、腹以褐色矿物质绘有十二生肖属相,每一属相用双线分隔开,下腹近足部绘有云纹、水纹图案,线条流畅,典雅古朴。
  永胜明代青釉罐,平口短颈,鼓腹,圈底,釉面光润清洁;罐盖如一张倒扣的荷叶,分成六莲瓣,其中绘以暗花折枝莲花,腰部绘以暗花折枝牡丹,下腹以紧密直立兰叶造型装饰,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永胜明代青花瓶,口沿平折,直颈丰肩,鼓腹下部渐收,足部微向外撇,底部青釉,造型丰满,釉质晶润;颈部装饰简单花纹,上腹部饰折枝芙蓉花,下腹饰云纹图案,纹饰使用花青色,风格新颖别致。
  永胜明代青花碗,口沿平折,敞口,向下渐收,胎白釉青,玻璃质感强;口沿绘有相交斜线纹,外壁绘有青花缠枝花卉,内壁绘有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