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古窑址考古有望解开鼎州窑与柴窑之谜
2017/8/12 14:56:49
陕西省文物局确认富平古窑址区是唐中晚期至北宋时期中国北方非常重要的制瓷窑场遗址,通过科学考古研究探讨文献记载中的唐代“鼎州窑”和五代“柴窑”与此地的关系,未来“中国陶瓷史”或将重写。
地层断面裸露着丰富的堆积层
318座古窑炉遗址揭开唐宋时期北方重要窑场神秘面纱
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会同浙江大学文物保护与鉴定中心、国家轻工业陶瓷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院校、科研单位,联合采用科技考古的方法对陕西富平银沟遗址(富平古窑址区)陶瓷标本进行测试、对制瓷工艺开展研究,并利用科技手段对陶瓷标本进行断源、断代,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遗址区局部地貌
银沟遗址位于富平县华朱乡(现华朱管区)银沟村,地处温泉河北侧二级台地上,北邻阳河、西南为温泉河,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呈台阶状微倾,遗址中部地势略高。现地表主要为农田、村庄、道路。
从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经过两期详细和缜密的文物调查工作,勘探人员确认了2.3平方公里的富平银沟遗址内遗存有古城遗迹、古窑炉遗迹、古墓葬遗迹等。遗址地表和地下有大量唐、五代、宋时期的瓷片和唐代砖瓦建筑材料等遗物。
遗址区内的一处窑炉遗址
而在两次文物勘探过程中共发现各类遗迹1910处,其中窑炉318座、灰坑832处、矿物质原料遗迹234处、古井145眼、夯土城墙基址2处、房址8处、道路10条、壕沟12条、墓葬112座、扰土坑229处。工作人员采(征)集到瓷、陶、石等质地各类型标本980件,其中瓷器863件。这些瓷器中青瓷648件、白瓷87件、黑瓷66件、茶叶末釉瓷19件、浅黄色瓷5件、酱色瓷9件、灰色瓷2件、彩色瓷2件、素烧瓷25件。
出土的陶瓷残件
考古人员通过对该遗址出土的典型标本进行实验室考古后认为,陕西银沟遗址是唐中晚期至北宋时期中国北方非常重要的制瓷窑场遗址。银沟遗址出土的瓷片标本具有唐末——北宋早期的文化特点。
多色瓷片残件
窑场曾同时生产多色瓷器顶级工艺或早于景德镇300年
由于富平银沟遗址年代久远,地层复杂且多已被破坏,要做进一步的田野考古发掘有一定困难,因此考古人员利用科技考古手段对遗物、遗存、遗迹进行考证和研究。
专家认为银钩遗址具备多色瓷同出一个窑口的条件
考古人员根据该遗址出土的瓷器呈现青瓷、青白瓷、黑瓷和白瓷等多品种的事实,推测这里的窑工从五代时期时已分别掌握了胎、釉的二元(包括二元以上)配方技术。这项技术比景德镇窑运用二元配方技术(元代)早了近300年。而该窑场还曾同时生产青瓷、黑瓷、白瓷和青白瓷,以青白瓷水平最高。同时考古人员根据现场取样和调查分析认为,银沟遗址所在地出现的丰富的原料矿物支持这种多品种瓷同窑烧造技术。
遗址区出土的青白瓷残件
此前学界大多认为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曾出土的一批精美瓷器中,其中青白瓷应该出自景德镇的窑口,但根据这个新发现,考古人员对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出土的一批精美瓷器在断代和窑口界定上也有了重新认识。
考古人员表示,运用专业的荧光光谱仪对银沟窑址出土的透明的青白瓷与蓝田吕氏家族墓出土的同类精制青白瓷标本的胎釉化学组成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是:胎和釉的常量元素基本相同,与景德镇进坑遗址出土的青白瓷有明显的区别。可见吕氏家族墓出土的青白瓷的产地应是与本地银沟遗址出土标本同源,银沟遗址应该就是原产地。
白瓷残件迎光透影
银沟遗址的窑业生产在中国陶瓷史上应有重要地位
由于银沟遗址的性质特殊,探讨该遗址与唐“鼎州窑”和五代“柴窑”的关系,也是这次考古专家们要解开的难点。史书上对“鼎州窑”和“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