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县黑矾沟明清古窑址亟需保护
2015/2/8 21:30:37
2008年11月6日,清水河县文物普查组在窑沟乡黑矾沟进行普查时,新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民窑窑址群10多座。窑址群位于一条狭长弯曲的沟谷内,全长2500米,建造特点为圆型圆顶状(俗称“馒头窑”)。这是自清水河县2008年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的重大新发现。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意外发现明清古窑址
几年前记者就听人说过,清水河县窑沟乡一带生产瓷器,尤其是生产花盆和一些坛坛罐罐,很多人路过那里都想买几个带回来。今年文物部门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在窑沟乡黑矾沟一带意外地有了重大发现,那些湮没在深山沟里的一座座被当地人称为“馒头窑”的废弃瓷窑竟然是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明清时期的古瓷窑,这在清水河县的文物普查历史上也是重大新发现。
前不久,记者来到清水河县就黑矾沟古遗址的发现、保护做了采访。
清水河县文体局文管所所长刘建国高兴地告诉记者,清水河县是一个文物大县,去年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他们在窑沟乡普查时发现黑矾沟谷内河沟蜿蜒曲折,全长2500米,属季节性河谷。沟谷两边是当地村民所挖煤窑洞口,河前一座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瓷窑仍在生产。10多座古窑址坐北向南,依坡而筑,分布为单座、双座或成群体座,建造结构为圆型圆顶(俗称馒头窑),高矮粗细不一,窑身为上下部分结构,上下各有窑口,下部基础座于石砌平台,平台下有出灰口,连接上下部分间为台阶式,台阶一侧为生产作坊石砌窑洞。经鉴定,这些古窑址为明清时期所造。清水河县境内发现保存完整的大型明清时期古窑址群较为罕见,这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清水河县的重大文物发现,在文物普查登录尚属首次发现。
刘建国介绍,窑沟地区瓷土储量大,土质细腻,胶性大,是生产陶瓷产品的极好原材料。清水河县黑矾沟明清古窑址的发现,对今后保护、研究和利用其都有历史和现实意义,对于研究当地瓷窑生产发展状况、生产生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呼和浩特市文化局办公室主任张沛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黑矾沟明清古窑址是清水河县自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的重大新发现,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应予以重点保护。
五代烧瓷传人讲述先人辉煌的制瓷史
年近5旬的张满林是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人,从他这代算起,他的祖辈从山西保德来到窑沟已经上百年了。他是张姓家族的第五代烧瓷传承人。从记事的时候起他就听了许许多多烧瓷业的故事,他从小就是看着父辈制瓷、玩泥捏瓷长大的。与祖辈不同的是,他在22岁的时候被厂子派往宜兴陶瓷工业学校专业学习制瓷。他是清水河县当地培养出来的制瓷业的专家,尤其擅长配料,现在是清水河县一家陶瓷生产企业的副厂长,负责技术把关。
张满林说,出生、成长在制瓷世家,却眼看着古老的烧瓷技术面临失传,他的心情很焦虑也很酸楚。现在他给一家做地板砖的陶瓷企业打工,他期盼着有朝一日重振古瓷制造业,把自己这满身的烧瓷技艺展示出来,让400多年的古窑重现风采。
“清水河县黑矾沟的古瓷主要就是碗,全部是手工制作出来的,和江西景德镇瓷器的做法是一样的。在我们内蒙古的中西部地区,黑矾沟就是制瓷中心。”说起先辈烧瓷的历史,张满林非常自豪,滔滔不绝。给记者详细介绍起了传统的烧瓷工艺流程。
第一步是选料,就是从山里挑选出优质的胶泥土。
第二步是把土放在石槽子上,加上水,用牛拉着一人多高的石轮子磨土。把磨好的泥糊糊流在100平方米左右的大沉淀池里沉淀。沉淀好后把水倒出去,剩下的泥浆自然干燥半年后才能成为原料。一般都是在春天磨浆,后半年使用。
第三步是和泥。一个老师傅带着一个徒弟在一个绞轮上作业。老师傅绞轮子,做好泥胚后递给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