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清代界首窑彩陶鱼纹小口罐(图12),高30.2、口径9.5、底径17.2厘米,安徽博物院收藏。撇口,平唇,短直颈,溜肩,弧腹,平底,底部露胎,显砖红色陶胎。
罐身一面剔刻一条大鲤鱼穿梭于莲花、荷叶之中,另一面剔刻大、小六条鲤鱼嬉戏在莲池中,莲和鱼的组合是传统吉祥纹样,谐音为“年年有余”。
界首彩陶的基本工艺一般是在胎体上施一层酱红色化妆土和一层白色化妆土,之后进行剔花工艺创作,剔除上层白色化妆土的部位就露出酱红色化妆土的地子,从而形成“酱地白花”的剔花纹样,再入窑素烧,取出后再施绿彩,再罩上一层透明釉,之后第二次入窑烧造,最终形成酱红、白、绿三色彩,这种色彩丰富的装饰效果符合民间百姓的通俗审美。
 
图12 清代界首窑彩陶鱼纹小口罐
相比于唐宋以前的单色刻划、模印鱼纹,明清陶瓷器上的彩绘鱼纹更加醒目,具有更强的视觉感染力,鱼纹的选择常以肥大的鲤鱼、鲢鱼为题材,含有“鲤鱼跃龙门”“年年有余”等美好寓意,更符合民间审美,更贴近于民俗。
总之,中国古代陶瓷器上的鱼纹装饰不仅延续时间长,而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很多蕴含着不同的寓意。本篇笔者仅以个人所见安徽馆藏鱼纹陶瓷器为据,浅谈各时期陶瓷器上的鱼纹装饰,挂一漏万,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方家指正。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