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纹陶概述
2015/6/4 9:22:09
一、概说印纹陶
1、印纹陶定义
印纹陶是指表面压印几何纹饰装饰的陶器,也称几何印纹陶器。几何印纹陶可分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两种。印纹硬陶烧成温度比正常陶器较高,远超普通陶器烧制1000摄氏度以下,达到了1150-1200摄氏度左右。因此敲击胎体有铿锵之声,有的陶器表面还有透明釉状体。 2、印纹陶在陶瓷史上的地位
印纹陶是比较特殊的一种陶瓷,除了制作工艺有别于一般的陶器,重要的一点是,印纹硬陶(这里强调一下是印纹硬陶,不是其它的印纹陶)是陶与瓷的联结点,或者说是印纹硬陶孕育了之后的中国瓷器。
在商周时期,南方居民在烧制印纹硬陶的同时发明了原始青瓷,其后,陶与瓷就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发展序列,各自发展,但相互也有影响,举个例子,商周原始青瓷除了原料比硬陶有所调整、外表上了釉,其它的成型工艺,包括烧制都是一样的。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陶与瓷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
二、印纹硬陶的前世今生
印纹陶是汉以前中国南方普遍使用的—种表面拍印几何图案的陶器。器形十分丰富,包括有鼎、釜、甗、豆、罐、盆、尊、缸、钵、碗、盂、杯等等涵盖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印纹陶最早发现于我国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江西山背文化跑马岭遗址、福建昙石山文化下层及广东石峡文化下层均发现有印纹陶。商周时代,印纹陶得到较大的发展。印纹陶在南方产生的同时对北方中原制陶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战国时开始衰退,到东汉基本被原始青瓷代替。但实际上,印纹陶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换了某种形式出现,如江南地区最为普遍使用的酒缸,水缸,米缸等等,其使用的技术很多工序延续了印纹陶的做法。在云南四川等相对偏远的地区,如傣族等少数民族他们还保留了相对完整的印纹陶制作技术,只是烧制方面有所不同,因为数量的原因等基本不用龙窑来烧,而是用了更为简单方便的所谓馒头窑,所以在温度上就达不到印纹硬陶的1150度以上了。另外一个让人担忧的是,随着塑料,金属、玻璃等容器的大量使用,那些缸瓦器也原来越少见于生活中了,我们小时候还有见的缸窑厂几乎都陆续倒闭了。这一门手艺也许真的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三、印纹种种
各类印纹的产生跟当时南方居民的生活环境有密切的联系,个人以为,艺术源于生活是很有道理的。南方百越人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习俗,就是断发纹身,断发可能是为了生活的方便,就像我们现代人,经历了那么长的蓄发时代最终还是选择不留长发了,(爱美的女生除外)。百越人的纹身我们是看不到了,相信也会是各种各样有丰富的纹饰。陶器上的各类纹饰,没有人精确统计过,估计不下一百种,本人见过的起码也有几十近百种,里面很多如水波纹,编织纹,绳纹,云雷纹、席纹等等每一种又有很多种变体纹,这些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印纹陶上多见贴塑,有类似蛇形、鸟形、爬虫形,牛头羊头形种种。
细心的藏友会发现,在各个时期,印纹与器形是有所不同的,如商到西周的,就常见云雷纹,饕餮纹、回纹、曲折纹,方格纹,绳纹等。到了晚期就常见麻布纹,米字纹、水波纹、编织纹等。
比较有趣的是战国时期的细麻布纹,很多朋友都曾经问起过,这个纹是怎么做的,怎么浑然一体连个接缝都看不到?是不是裹了麻布直接拍在陶器上的?很早以前我看到过一个视频,有一位目前很红的鉴定专家,在央视一个节目里,主持人拿了一个麻布纹的四笔小罐问专家怎么做的,专家就煞有其事的介绍,这个工艺是代表了战国制陶最高工艺,先用极细的竹篾编好一个小罐状,然后想办法从里面涂泥巴,等干了一烧,竹篾烧没了麻布纹罐子就出来了,这个专家忘了罐子上的四个耳朵是怎么装上去的了。其实麻布纹的罐子还是与其它纹饰一样的工艺,泥条盘筑,然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