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世人内心祥和的纹饰——莲瓣纹
2017/8/15 15:54:51

      莲瓣纹,起源于春秋时期,出现在各种青铜器上,多采用立体莲瓣作壶盖上装饰,盛行于南北朝至宋代,流行于中国整个封建时代。而大量运用到陶瓷装饰上面,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佛教当时正盛行于世,上至皇室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沉浸在崇佛的狂热风气中,一直到隋唐都流行莲瓣纹饰的陶瓷器物,足见人们礼佛、敬佛和渴望国泰民安的心灵寄托。
 
北朝铅黄釉绿彩莲瓣纹罐
      佛教自东汉初年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莲瓣纹是佛教推崇的纹饰,莲花代表普度众生。到了唐代,这个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顶峰时期,万国来朝的盛世之风,使得唐人追求一种奢华、丰腴的生活享受,尤以“胖”为美,用现代人话就是“白富美”,无论是绘画还是陶瓷纹饰上都有表现,使得莲瓣纹饰变得肥腴、硕大。
 
唐代 越窑蕉叶纹水盂 
越窑豆青釉莲瓣弦纹双系盘口瓶(晚唐至五代)
      到了宋代,人们从早期的莲瓣纹形状肥硕圆胖,而随着宋人审美情趣从唐代的肥硕转为清瘦俊秀。两宋时期,五大名窑的崛起,南北方各大窑口星罗棋布,各怀绝技。浙江龙泉青瓷的各种器物外壁绘有的莲纹瓣纹饰逐渐从圆胖形转变为尖瘦形,环绕壁外的莲瓣也由最初的八瓣、十瓣、十二瓣发展到越来越多瓣。宋代沿用了自唐代以来刻划和模印的主要瓣纹装饰手法。尤其是定窑、耀州窑的佛教用品净瓶,器身刻有多层莲瓣纹,刀法犀利,匀净利落。
 
北宋 汝窑莲瓣碗
 
北宋 建宁窑莲瓣执壶
 
北宋 汝窑四足莲瓣洗
 
北宋 越窑莲瓣水盂
 
南宋 龙泉窑莲瓣碗
      元代以来,莲瓣纹开始不再作为陶瓷器物的主题纹饰,多用作为口沿、肩、胫部和底足的辅助花纹出现,装饰技法改为绘画。这种莲瓣纹以变形的仰莲或者覆莲连续排列重复出现,作为青花主题纹饰的衬托纹饰。
 
元青花 缠枝牡丹纹双耳大罐
 
元青花 荷塘莲池鸳鸯纹玉壶春瓶
      明清时期,装饰在陶瓷上的莲瓣纹有所变化,有繁琐复杂和简化抽象两种表现方式,作为辅助纹样烘托主题纹饰,此时的莲瓣纹最终脱离了佛教的影响,完全变成了一种纯粹的世俗化审美的装饰纹饰。
 
钧窑天蓝釉莲瓣洗(元-明初)
 
清乾隆款 莲瓣纹粉彩花口大碗
      明初,瓷器的装饰风格开始由元代的繁复向疏朗、简练转变。洪武时期的莲瓣纹既有元代遗风,又不乏自己的特点。首先莲瓣纹的装饰范围开始缩小,一般用于器腹的下部。莲瓣外廓仍由外粗内细两条线构成,但肩部的画法已由勾勒生硬变为行笔圆润。瓣与瓣之间的排列也发生了变化,除极少数仍和元代一样互相留有空隙外,绝大多数已经连在一起。瓣内图案趋向简单、抽象,较常见的有如意云纹和宝相团花两种。洪武时期莲瓣内的任意云纹较大,垂弧由一组组逐渐缩小的圆涡线组成。
 
明洪武 釉里红玉壶春瓶
 
明洪武 青花瓷缠枝牡丹纹大碗
 
明永乐 青花莲瓣纹鸡心碗
      永宣时期的莲瓣纹已经明显趋于自然写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莲瓣内的装饰简单。元代莲瓣形体较大,适合在莲瓣内加绘比较复杂的图案。永宣莲瓣明显变小,瓣内图案也随之变得简单,一般只有几条简单的弧线圆点,有的干脆用青料将瓣内涂满。但莲瓣的结构仍有明显的元代痕迹,例如加绘如意云纹的莲瓣,只是瓣内的如意云较元代变得小而圆润,垂弧也由三重减为两重而已。
      2.以青托白。以青花为地留出白花的技法元代已经流行,许多元青花大盘在盘心交替使用白地青花和青花地白花,形成色调上的反差,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永宣时期青花地白花主要用于边饰,如常见的莲瓣纹、蕉叶纹、海滔纹等都大量采用这种方法。深色的带状边饰与白地青花的主题纹饰相互映衬,别有一番情趣。
      3.莲瓣形状及排列结构丰富多彩。永宣莲瓣的形状多种多样,既有肩部圆润瓣尖凸起的传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