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莲花纹对传统陶瓷艺术的影响
2010/12/28 21:51:30

    在中国的传世经典陶瓷艺术作品中,有很多与莲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莲花是整个佛教的象征,以莲花的纯洁表示佛国净土,佛教中有“出五浊世,无所染着”来赞誉莲花的圣洁。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一度广泛传播开来,而中国的骄傲“陶瓷艺术”也受佛教的影响有了浓郁的佛国色彩。  “莲花纹”之所以在中国的陶瓷艺术中有如此繁多的出现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对中国人们生活的影响、莲花纹对中国的继续发展_上定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佛教莲花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
    佛教发源于印度,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佛祖降生时,在他的舌根上放射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坐着一位盘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从此莲花便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莲花是佛教的象征。人世间充满了欲望与竞争,使人们难以平静。这种情况与“远离尘垢,得法眼净”的佛国净土是格格不入的,要想进入佛国必须远离尘世,遁入清净的空门,专心修佛,消除污染与干扰。“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别属性与人世间的佛教信徒希望自己不受尘世的污染的愿望相一致,保持洁净,以便顺利进入净土佛国。因此,莲花受到人们的喜爱,寄予美好的希望,出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
    佛教从东汉时期正式进入中国,它和中国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莲花也随着佛教的传入在中国蓬勃发展起来。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关于莲花文学艺术作品。我国自古即有爱莲花的习俗,历代文人墨客多有称颂,称它为“君子”花,李白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佳句;周郭颐更是赞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美妙品格。因此,佛教莲花纹传入以后,很快就与中国这种爱莲的审美倾向相结合并发展起来,而且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在中国的传统陶瓷艺术作品中体现最为突出。
    二、佛教莲花纹对陶瓷艺术影响深远
    陶瓷可以说是中国的骄傲,从仰韶文明、唐三彩到元青花、康熙五彩,陶瓷在中华大地有着广泛的分布,在各个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同时在社会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中华文明中形成了经久不衰的陶瓷文明。莲花在佛教艺术中占有特殊地位,被奉为“佛门圣花”。因此在中国陶瓷艺术中,它便随着佛教在中华大地的发展,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
    1、佛教传入早期莲花纹对陶瓷艺术的影响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一度广泛传播开来,而莲花这个佛教语言也随之渗透在华夏民族的各个方面。中国传世的经典陶瓷艺术作品中,有很多与莲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于佛教的盛行,我国人民崇尚的莲花便自然成为一种理想的装饰,以刻、印、绘的浮雕,堆、贴等不同的手法出现在瓷器上。
    东晋青瓷在质地和釉色上比以前有显著提高,“瓷”的特点更加鲜明。为突出青翠如玉的釉质,仅饰以简单的弦纹或褐色彩斑,东晋晚期,盘碗类器物开始装饰简单的刻划莲花纹,从现有资料看,东晋青瓷中饰有莲花纹的器物数量有限,品种也较少。一般碗类多装饰在外壁,盘类则装饰在内心。装饰技法比较单调,多属划花、刻花之类。
    南北朝时期,佛教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扶持。随着民间信佛者的剧增和大量寺庙、石窟的修建,佛教艺术的影响已深入到各个领域。在各种工艺品中,莲花题材几乎无处不见。它从东晋时期的初露端倪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莲花此时不仅大量装饰在盘碗类圆器上,也广泛用于罐、尊等琢器上。装饰技法大为拓展,更为丰富,除了延用重线浅刻外,还采用浮雕、堆塑、模印贴花等多种技法。
    这一时期罐类上的莲花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