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青花图饰 提高鉴赏能力
2011/10/23 20:04:08


 

康熙青花人物故事瓷笔筒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香雪居刻本王骥德校注的《新校注古本西厢记》木刻插图《拷红》场景

 
 


康熙青花人物故事图瓷碗(局部) 湖南省博物馆藏

 
 
  湖南省博物馆藏有一件康熙青花人物故事瓷笔筒,高16.1厘米,口径18.3厘米,底径17.5厘米,敞口稍撇,中腰微束,底略外倾,造型优美。通体施白釉,器内光素无纹,内底有数处缩釉,器外壁绘青花人物故事图案,玉璧形外底边露胎,外底心白釉上青花双圈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此笔筒胎质洁白细腻,胎体厚重,釉面莹润光亮,青花分水达三四层,发色纯正,画面生动,是一件精美的康熙景德镇民窑产品,为研究康熙民窑瓷器的珍贵实物资料。
  该器外壁绘有三个人物,各具姿态,形象鲜明:一个年轻女子,双手抱于胸前,立在门边,略带怯意,看着屋内,屋内一个老妪手持一物,坐于椅上,上身前趋,满脸怒容,似在苛斥跪于跟前的年轻女子,该女子面带愁色,双手举起,作跪拜状,似在向老太太辩白解释。
  屋内陈设简约,充满书香气息,显清雅气质,一桌、一椅、一炉、一绣墩摆放得恰到好处。桌上的书、花觚、觚内插梅、围棋罐、茶壶、茶杯透出主人的雅致与闲适。
  屋右边一棵古老虬劲的苍松,枝叶伴着祥云于屋上,寓意美好恒久。松下的太湖石,漏、瘦、透,石缝、石边的小花和小草,体现着文人情怀,透着中国园林的趣味和灵性。
  屋左边一株大树从石缝中傲然生长,枝干遒劲,树叶绘成椭圆形,以淡料涂抹,与屋右侧浓料一笔笔画的松树针叶形成强烈对比,盎然生趣。树上、屋顶、松间绘制朵朵祥云,线条粗细均匀,云心舒卷,云边为平行括弧状,云的尾部如衣带飘逸,与明末青花绘浮云的画法既相似又有别。如明末崇祯时期的浮云由多重粗细有致的弧形条纹平行构成,括弧凸出部宽厚,结尾纤细,仔细比对之,可见其明显的继承与发展脉络。
  这件青花笔筒最耐人寻味处便是外壁所绘的人物故事:满脸皱纹的老太太坐在椅上,左手持一物,右手握拳于腿上,面露怒容,似在训斥跟前的青年女子;年轻女子跪在垫子上,只见她眉毛眼角俱往下,举起的双手扑将向下,仿佛向老太太诉说着什么。屋外门边画一个身材窈窕、面容娇美、气质若兰的姑娘,姑娘双手合抱于胸前,流露出忐忑不安的神情。此场景使人联想到《西厢记》故事中的拷红一幕:老夫人窃见莺莺近日语言恍惚、神思加倍、秋水凝眸,腰肢体态与往日不同,猜测张生做了新婿,莺莺做了娇妻,定是那红娘牵的线,于是唤来红娘,嗔道:“小贱人,为甚么不跪下!你知罪么?”红娘跪答:“红娘不知罪。”夫人:“你故自口强哩。若实说呵,饶你;若不实说呵,我直打死你这个贱人!”《西厢记》中的这段描述与笔筒上所绘情景颇为吻合:老夫人怒诘,责红娘跪答,若不如实招来,当心挨板子。
  《西厢记》是我国古代四大著名戏剧之一,由元代大剧作家王实甫根据唐代传奇改编而成。叙述唐贞元年间,书生张君瑞赴京赶考,路过山西蒲关普救寺,参拜佛堂时,巧遇随母扶父灵柩归葬、借宿于寺中西厢的宰相千金崔莺莺,惊为天人。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寺中方丈借宿,住进西厢房。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包围寺院,欲强抢莺莺为妻。崔母别无他法,宣布愿将莺莺许配予退敌之人。张生献计,请和尚惠明送信给儿时同窗、八拜之交的征西大将军杜确,邀他出兵相救,解除了危难。然而,崔老夫人不愿将爱女嫁给穷书生,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和莺莺互称兄妹。莺莺的随侍丫鬟红娘机警过人,安排了张生弹琴表心迹、莺莺月夜听抚琴的动人场景。红娘帮助有情人递送书柬,订下夜半西厢之约,待张生越墙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