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的莲花纹装饰
2012/12/11 21:58:18

    北宋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曾咏赞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成为最著名的咏莲名句。中国人爱莲花,莲花自古以来就是被人们不厌其烦吟咏的题材,诗仙李白也曾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佳句。
    莲花在中华文化中是有特殊寓意的景物,它那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美德富有人格意义。龙泉青瓷色泽素雅,釉色青莹,意境深远,其冰清玉洁的超脱形象,与莲花超凡脱俗的品格相辅相成。我们总能在龙泉青瓷的许多作品中,发现附有莲花纹饰或者本身就是莲花器形的精品物件。1972年在南京灵山南朝大墓中出土了一件名为“青瓷莲花尊”的青瓷器,该瓷器一出土,便得到世人的赞叹,这件瓷器有着“六朝青瓷之王”的美誉,通体装饰有浓郁佛教色彩的莲瓣,是罕见的青瓷艺术珍品。收藏家们对莲饰青瓷也是情有独钟,赞赏不已。那么,莲饰之青瓷备受推崇是何道理?莲纹又与青瓷有何渊源?
    莲花纹饰出现在我国瓷器上面,首见于六朝青瓷。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文化大融合的时代。中国的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与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互相融合。受佛教艺术的影响,东晋晚期,瓷器上开始出现了简单的莲瓣纹。
    南北朝时期,佛教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扶持。随着民间信佛者的剧增和大量寺庙、石窟的修建,佛教艺术的影响已深入到各个领域。在各种工艺品中,莲花题材几乎无处不见。它从东晋时期的初露端倪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此时莲纹不仅大量装饰在盘碗类圆器上,也广泛用于罐、尊等琢器上。装饰技法大为拓展,更为丰富,除了延用重线浅刻外,还采用浮雕、堆塑、模印帖花等多种技法。
    随后,莲花题材的瓷器随着佛教在华夏大地上的发展不断地增多,工艺更日趋成熟。佛教艺术发展到唐代,从题材到风格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幻想的宗教世界已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把外来艺术的精华水乳交融地融入本民族的传统艺术之中。”莲纹自东晋出现在瓷器上以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变化,到宋代已完全脱离了宗教影响,成为优美的纯装饰性题材。莲纹此时已逐渐失去了宗教色彩,日益表现出富有生活气息的民族风格。由于唐宋以来推崇牡丹,莲花已逐渐失掉其传统的优势地位,但深受人们喜爱的莲纹仍是宋代各大窑系中普遍使用的题材。
 

 

龙泉溪口窑出土青瓷瓷片,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龙泉青瓷是继浙江的越窑、瓯窑之后兴起的青瓷窑系。早在五代北宋时期,龙泉青瓷就已经大量采用莲纹来装饰青瓷器物,如当时大量生产的碗、盘内壁和大粉盒盖面都装饰各种写意莲荷纹,有的纹饰繁密,两张荷叶托一个饱满的花蕾;有的纹饰较为简约,为两枝花蕾相向的缠枝莲。到了南宋和元代,龙泉青瓷进入鼎盛期,由于这一时期的青釉已经由原来较透明的淡青釉发展为半透明的乳浊釉,装饰风格也为之大变,原来的细线写意刻花变为阳刻凸雕装饰,大量的碗、盘、瓶类的圆器外壁都采用莲瓣装饰,有覆莲瓣,更大量的是仰莲瓣装饰。
    南宋龙泉青瓷的仰莲瓣装饰有其自身的发展路径。此时其他窑系已不甚流行的莲瓣纹,而在这里仍作为主要纹饰盛行不衰。龙泉青瓷装饰技法以刻划为主,早期产品与瓯、越两窑有许多相似之处,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北宋中期以后,刻划花逐渐由纤细娟秀向繁密发展,器物外壁经常装饰一种带叶脉纹的莲瓣。“外壁单面刻制莲瓣的装饰似乎已成为各类制品的共同花纹,几成一个时期的装饰风格。这种半浮雕式的刻花莲瓣纹,中脊显明而挺拨,瓣面自中脊坡向两侧,大小相间,形成双层仰莲,象一朵盛开着的荷花”。到了南宋,这种莲纹装饰技法终于走向了成熟的顶蜂。
 

 

工艺美术大师叶小军龙泉青瓷作品【莲花碗】,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工艺美术大师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