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吉州窑瓷装饰与世俗文化
2013/9/29 15:15:26

吉州窑以具有禅意的桑叶盏、别具一格的漏花工艺、夺造化之工的玳瑁釉及质朴秀雅的釉下彩绘等最负盛名。其装饰题材包罗万象,涉及宗教、土人与世俗文化等宋元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堪称一部宋元时期形象而生动的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对于了解当时社会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本文拟就南宋吉州窑装饰与市井世俗文化之间的联系展开讨论。
宋代城市商业经济的高度发展,催生了丰富多元的市井文化。虽说宋代是以士人精英文化为代表并引领社会风尚的时代,但在丰富多元的市井文化熏染之下,宋代工艺美术不免同时兼具市井文化世俗和功利的特质。吉州窑瓷器装饰当然也不例外,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吉祥寓意的纹饰普遍流行。
吉语与杂宝
吉州窑茶盏中的流行漏花吉语盏,其大致可分三类:
第一类,于盏内壁一周等距分布3组柿蒂形(宋《营造法式》中的称谓)漏花。3组柿蒂形内各有4字,通常由“金玉满堂”“福寿康宁”“长命富贵”3组吉语组成。如观叶楼藏及日本大阪鸿池家族传世漏花吉语盏(图1)。另有“金玉满堂”与“龟鹤齐寿”,“食禄封侯”与“长命富贵”等组合的吉语盏残片。此外,观叶楼藏“福禄永昌”吉语盏亦属此类。
第二类,于盏内壁一周等距分布3组漏花折枝花果纹。每组折枝花挂四果,3组折枝果内分别由“金玉满堂”“福如东海”“福禄长寿”吉语组成。广东省博物馆有此类收藏(图2)。最近展览展出一件此类盏,折枝四果内均由“早入中书”组成。
第三类,由动物、植物与文字组成的图案。如永和窑址采集的漏花“福”字和鹿纹组成的六边形开光盏的残片(图3)。又如日本藏漏花盏,其内壁等距分布3组漏花六边形开光(图4)。其中一开光内装饰鹿纹,鹿纹上部为“福”字,因“鹿”“禄”谐音,故此组合意喻福禄。与其类似的设计在山西金代瓷枕上也有表现。另一开光内饰竹纹,竹子上方为“寿”字,因“竹”“祝”谐音,故此组合意喻祝寿。相同的设计还见于江西德安南宋墓出土的银鎏金帔坠上。第三个开光内似为仙鹤图案,但其上方是否有字,无法辨识。 
瑞士玫茵堂藏有一件少见的吉州窑黑釉梅瓶,其腹部以漏花装饰犀角、象牙、方胜、银铤、金砖、玛瑙等杂宝纹(图5-1)。以往人们多认为陶瓷等工艺品上的杂宝装饰入元后才流行,事实上南宋时杂宝已广泛见于各类工艺品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南宋名画《秋庭戏婴图》中,孩童玩耍的尺子上(有学者认为是纸牌)就绘有一组杂宝(图5-2);福州南宋黄异墓出土的尺子上也以杂宝为饰;福州茶园山南宋墓还出土了杂宝纹裤;日本鹤冈八幡宫藏南宋堆黑雕漆方盒上有杂宝纹。宋大观通宝、崇宁通宝背后也有装饰杂宝纹的。
从已掌握的宋代杂宝纹资料来看,其品种较元代单调,主要有犀角、珊瑚、象牙、方胜、圆钱、银铤、金铤、玛瑙等。以上杂宝纹样中,有一种两条长方形交叉的图案,宿白先生早年即考证其为金铤,现有大量的考古资料可为宿白先生的观点提供佐证。山东嘉祥元代曹元用墓出土的杂宝画中的这类图案上,明确题有“足色金”三字;另杭州出土的带有“足赤金”“十分金”铭文的长条形金铤,也与上述两条长方形交叉图像特征相同。日本永保寺藏宋佚名《千手观音图》,观音手中托举的杂宝盒中有长条形金铤的形象。玫茵堂梅瓶的杂宝纹样中,有一由3个如意头形组成的品字形图案。宣化辽韩师训墓中的杂宝纹中也见有此类形象。据宋《营造法式》中描绘的胡玛瑙的形象,可知玫茵堂藏梅瓶上3个如意头形组成的品字形图案,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