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瓷纹反射时代信息
2013/12/14 22:36:20


 

唐代的绞釉锦地团花“裴家花枕”款如意形枕,纹样绘制在这一时期蔚为大观。
   
 

北齐时期的绿釉贴塑人物联珠纹盖罐,纹样显得朴素稚嫩。
  
    瓷之色、瓷之纹、瓷之形,作为中华文化精髓之一的瓷器,通过釉色、纹饰、形状等将极为丰富的身份信息镌刻于自身。日前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开展的“瓷之纹——中国古代纹样瓷器展”,展出了汉代至明清各朝代近200件瓷器。每件瓷器上所绘制的龙纹、植物纹、动物纹、人物纹、山水纹,因蕴藏着深刻的时代环境背景,犹如瓷器的身份证。该展将展至2014年3月底。
    当前收藏热下,如何收藏瓷器,辨清瓷器真伪,纹饰是不可忽视的辨识途径。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指出,在陶瓷千文万华的身后,有着一层又一层的社会背景和政治背景,“纹饰这一章节所包含的内容丰富翔实,实际上也是解读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最好资料。”
   
 

宋时期的黑釉龙纹梅瓶,龙纹在那个务实的年代不常见。
  
    宋后纹入佳境
    陶瓷上的纹饰很早便出现,在马未都看来这是先人充满期冀和自信的内心表达。不过尽管古已有之,但“中国陶瓷的纹饰自宋以后才渐入佳境。”
  事实上,瓷器的纹饰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马未都将其分了几个阶段,类似早期彩陶的纹样多在传达人类文明童年时的幻想,稚嫩朴素。到了商周乃至汉朝,陶瓷纹饰则放弃画笔,选择了利器,刻划成为主流,模印也加入装饰手段,此时的陶瓷纹饰理念显然受高一等级的青铜文化影响。
    到了唐代,南方最不传统的烧窑地区长沙异军突起,在瓷器上绘制纹样一时间蔚为大观,只是“唐代主要窑口的南越北邢都以素器著称,长沙窑的情感表达遂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马未都称,到了宋代,随着陶瓷美学分野,朝廷崇尚色泽,民间喜好纹样,富于创造性的中华民族由此时开始真正将陶瓷装饰导入绘制的轨道。
    而此次展出的自汉代至明清各朝代近200件瓷器,则通过器物本身演说了这段瓷之纹的发展脉络。它们按纹饰划分为龙纹、植物纹、动物纹、人物纹、山水纹、文字纹、图案纹、宗教纹等几大类。瓷之纹背后也层次丰富地再现了那个时代、那个族群、那个个体的内心。其中不少重器为首次展出,包括距今约1500年的北齐绿釉贴塑人物联珠纹盖罐、唐代绞釉锦地团花“裴家花枕”款如意形枕等。
   
 

元青花大罐“鬼谷下山”,曾以2.3亿元人民币创全世界中国工艺品最高拍卖价。
   
 

元青花龙纹罐。充分体现了元龙的特点,细颈小头,利爪长鬣,颇具杀伤力。
  
    元青花使瓷纹表达空前繁荣
    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出一件元青花大罐“鬼谷下山”,成交价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成为当时全世界中国工艺品中的最高拍卖价。如今元青花更是被视为瓷器收藏领域最火爆的门类。
    元青花现在的火爆,纵然与国际拍卖市场有关。但追溯历史,元青花在元代本就是稀罕品。而具体到纹饰发展史来说,马未都称元青花使瓷器纹饰的表达空前繁荣。
    元青花题材广泛,植物纹最为常见。其中花卉首推牡丹;而平面装饰则喜欢以荷花或莲池表现。
    马未都更是指出,元青花在植物纹的细部表现也有独到之处,类似水草飘如空中丝带;牡丹叶呈葫芦形,俗称葫芦叶。而在题材上,元青花也开了后世永宣之先河,类似洞石芭蕉,就被后世文人所爱。
    除植物纹外,元青花中的人物纹也极为辉煌,这与当时的元曲发达有很大关系。马未都称,南宋及金代后期,元曲已在民间诞生,至元代已非常成熟。元曲本身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部分,其丰富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以此为基础,北方磁州窑与南方景德镇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