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先公大师谈国画艺术
2019/5/17 15:15:45
国画,实名叫中国画,是我们祖先创研的一种绘画艺术,其特点是用毛笔沾墨和矿物质颜料画在宣纸上。这种艺术在世界绘画领域里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叫中国画,简称国画。
国画在我国是个大画种,重要画种。它同油画、版画、雕塑、年画等画种一起构成绘画这门大艺术。国画是我们的瑰宝,研究、从事、喜欢的人特别多。在历史上仅有的几个画种里,国画的传承影响是巨大的,历代上留下来的和现存的一批国画数量巨大。同样有深远影响的还有各种壁画,有在墓葬里,窑窟里,庙宇里等。这些画的共同特点都与国画有直接的关系,都是用毛笔把线条勾画出来的。国画在表现形式上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用线,各种形式的线,和西画的块面区别明显。现如今,政治局面稳定,经济繁荣,艺术发展是历史上最好的黄金时代,各种艺术都在迅猛发展,从事国画创作研究的队伍更是浩浩荡荡,一支史无前例的国画大军在迅速提高发展。
在这支大军中我是另类,算不上是队伍中的成员,充其量是业余的。虽然是画了不少国画,取得了一些成绩,也被藏家收藏和拍卖过,但都微不足道。我深刻的体会到,不管搞什么画种,画什么画,都要努力投入,都要有踏实的基本功,否则,你什么都画不好。
我是一名自学者,没有进过艺术学校。不是不想进,也不是水平达不到,而是因工作条件,时代等原因(以后在其他文章细说),而没有被入取,因此,我只有初中文化。我从小喜欢画画,靠临摹小人书,画速写,一步步的发展起来。那时我找不到老师,搞不到学习资料,跑出几十里路从市图书馆借到有限的理论书,书上的一些名词到了若干年后才弄明白。那时只知道画画,看点书,毫无方向和目的,单纯的认为“有志者,事竟成”,用这句名言作为我的座右铭,激励我没白没黑的画,研究和探索。
1981年《老农民》国画
我有个特点,模仿造型能力较强。在念初中二年级时,我根据报纸上的一个照片塑了一尊列宁像,参加了市里的一个展览,获得了好评。在生产队里干活的时候,我的小推车把上总是挂着速写本, 只要停下我就开始画速写。在地里干活, 一休息我就给社员们画像,应该说那时画的像还是很准确的(如图1—3)。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各地掀起画宣传画和毛主席像的热潮,我也被邀去画主席像和宣传画。我能在墙面上不用打格子就放大画,把杆子头上绑上毛笔起草,画的就很准确。那时我没接触过油画,却从理论书上知道一些色彩知识,就这样比着稿子作画,还是画的让大家很满意。
我接触国画是在七十年代。1968年,我被区里借调出来,参加区里和省里的展览,1971年,被调入文化馆,成为一名美术干部。我的工作性质变了,不能只是自己画了,要开展活动,办展览,办学习班,搞创作。那时我画过素描、年画、油画,做过雕塑,但为了适应群众文化工作,必须要全面掌握,尤其是中国画,更要去学习研究。1980年,山东艺术学院在淄川办了一期国画进修班,为期一年,我参加了,第一次听到和看到了专业老师的授课和作画,收获巨大,为画好国画打下了基础。
1981年,我与一个画友去了我们区里的东部山区“口头”。口头乡离我的单位有八十多里路,虽然同属一个区,但这里的农民生活条件较差,群众都很热情,为人实在。我们提出要给他们画像,他们虽不懂,但不拒绝。我在一个叫“李玉泉”的大爷家为他画像,他住在十几平米的房间里,摆设很简陋。他坐在床上,我坐在木凳上,两人距离不到一米,因有以前画速写的功底,和所学的用笔用墨,我用了四十多分钟就把李老大爷的像画好了(图四),这幅画像竟成了我的一副有代表性的国画作品。
我们又给供销社的几位服务员画了几幅。巳丢失,现有那年代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