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国珍:“克隆”官窑 带你“穿越”
2011/8/18 21:16:31

    颜色如玉,纹片开裂,声音清脆。
   
    数十年过去,叶国珍还记得在乌龟山齐腰深的杂草间见到的第一块碎瓷片。
    政和间,京师自制烧造,名曰官窑。
    那是一个瓷器灿烂迷人的年代,在杭州凤凰山和乌龟山八卦田郊坛下一带,这种遍布着奇怪龟裂花纹的青色瓷片就是那个时代与当下的现实纽带。
    于是,寻访这位还原历史的“克隆”者——“南宋官窑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叶国珍教授,就像是一场穿越八百年时空的印象追梦。而故事就从这些莹沏釉面的瓷片开始。
    让人入魔的南宋官窑
    很多年以来,南宋官窑一直是个谜。南宋覆灭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有关官窑的原料、配方、烧制工艺传于世上的仅是只言片语。
    叶国珍曾经在日本遇到一位教授,一家五代都在努力复原南宋官窑,“这东西能让人入魔。” 
    叶国珍是福建莆田人,祖上曾经研究过瓷器,后来中断了几代,到了他这代又拾起。他的哥哥大学毕业后,开始寻找古代瓷器的制作方法。受哥哥的影响,叶国珍也开始跟泥巴、黏土打起交道,然后遇见了南宋官窑,一晃就是近半个世纪的执着。
    去遗址考察,去世界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琢磨,反复两千多次分析研究制瓷原料和化学配方,以叶氏兄弟为首的研究团队终于在1978年“克隆”出失传八百年的南宋官窑瓷器。
    研究是一项异常辛苦的工作,何况是从零开始,其中的劳累和辛酸叶国珍教授不愿再多说,倒是娓娓谈起了制作南宋官窑的其中一个工序——“素烧”:还没上釉的泥胎,要先进炉烧。“素烧”的温度非常有讲究,南宋工匠没有温度计,就向炉里吐口口水,看火苗的变化来估测温度——“那时候的工匠已掌握这些技艺和经验,真的很奇特。”
    仿佛看见八百年前的杭州
    在叶国珍的办公室里,他抬头就能看见的地方,摆着一个他烧制的仿南宋官窑瓷盘。
    初看,盘子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细看,盘子的裂纹却很是特别:白色的裂纹,就像冰片一样,层层而下。
    这就是著名的“冰裂纹”,高濂的《遵生八笺》中曾提过“纹取冰裂鳝血为上……”这是南宋官窑非常稀少而又特殊的纹路,异常珍贵。而这就是叶国珍的宝贝之一,因为它几乎不可被复制——仿南宋官窑瓷器材料、烧制过程的特殊,即使是形制相同的瓷器,每一件作品纹路都不一样,具备唯一性。
    对于瓷器来说,釉上有裂纹本来是残缺。可南宋的宫廷工匠们,却利用不规则的裂纹,使简朴造型的瓷器,有了一种特别的美。“那时候的审美特别崇尚自然。”看了这么多年,叶国珍还是看不腻“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的南宋官窑。
    这几年,叶国珍婉拒了众多慕名而来要出高价收购他作品的陶瓷爱好者和收藏人士。“还是希望保存在艺术馆里,以供更多喜爱南宋官窑的人们前来鉴赏。”为了弘扬杭州本土特有的南宋官窑瓷文化,叶国珍于2005年创办了杭州萧山南宋官窑艺术馆,展示了一系列仿南宋官窑瓷器皿陈设瓷、文案品、茶案品、抽象艺术瓷和金奖作品等近2000种器型的作品,艺术馆开馆至今一直免费供市民参观。“有时候,你会觉得像穿越回去一样。仿佛看到八百年前,另一座发达的杭州城,看到那时候的审美与文化,看到那个年代的人,幸福,而且有创造力,和当下一样。”
    百代消亡唯瓷永存
    叶国珍有个梦想,要把存世的南宋官窑瓷器,一件件地复制出来。这个梦想在慢慢实现的过程中。为此他走访了世界知名收藏南宋官窑瓷器的博物馆和美术馆——而最吸引他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那里有70多件,叶国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