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东|元代鹤壁窑白地黑花《答人》诗纹罐赏析
2021/2/10 11:15:44

鹤壁窑始创于唐代,是宋代著名的民间大窑场之一,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唐宋金元各个时期,都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兼烧黄釉、黑釉、青釉、钧釉等等瓷器。元代鹤壁窑白地黑花《答人》诗纹罐留存于世,为研究元代鹤壁窑白地黑花文字纹艺术特征,以及其艺术审美情趣提供了一件独特的实物佐证,现撰文如下,以飨读者。
 
  一、元代鹤壁窑白地黑花《答人》诗纹罐的绚素之美
  元代时期鹤壁窑烧造工艺承袭传统,白釉多为乳白釉,白中泛黄、泛灰,其造型总体风格浑圆、厚重、粗犷。元代白釉黑花《答人》诗纹罐,就是这个时期鹤壁窑最具代表性瓷器之一。其罐短颈,溜肩,鼓腹。胎质灰白,罐外釉色白中泛黄,罐内施黑釉。颈沿部施黑釉玄线一周,罐口沿及腹部脱釉严重,罐体有二处窑裂。口径9.7厘米,高15.4厘米,足径10.4厘米。罐腹上题行草书,诗的前二句字体清晰可辨,末二句字体残食严重,虽然某字残缺,但还能句读出其原字来。罐腹上诗句出自唐人太上隐者,诗名曰《答人》,其诗云:“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图1—1,1—2)诗尾落“夏日”之字(图2)。太上隐者是何许人也?他是唐代的一位隐士高人,隐居于终南山,到底其姓甚名谁、生卒年限都未详记,自称其号——“太上隐者”。 《答人》诗作,其写作缘由有《古今诗话》记载:“太上隐者,人莫知其本末,好事者从问姓名,不答,留诗一绝云。”而回复俗人之问。 元代鹤壁窑白地黑花《答人》诗纹罐, 展现出元代人的审美品味,文人雅士以俭素显雅,而众人以金银显贵。“素以为绚兮”(《论语•八佾》),瓷之依然。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向标,与其道德的教化和民风的淳朴息息相关,形成了社会各个阶层价值取向。元代瓷上的唐诗宋词,展现出素士主题精神的向往,反映出元代“贡举法废,士无入途之阶”的社会矛盾与问题。一片残瓷,一笔墨痕,两行诗句,从一个侧面都能折射出底层涌动着思变的社会心态,品读其诗就能领悟出素士们发之深埋心底的民怨与心声。 
(图1-1,鹤壁私人收藏) 
(图1-2,鹤壁私人收藏) 
(图2,鹤壁私人收藏)
二、元代鹤壁窑白地黑花《答人》诗纹罐的翰墨之美
  古代文人崇尚素俭之色,追求其色泽的不张扬,不妖媚而纯净、素雅、朴素之美。
  文字纹书法在瓷器上的运用,显示出先贤文人雅士把中国书法艺术与大众生活化的瓷器有机融合,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瓷器的装饰艺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换。其瓷器上的文字、诗词、俚语等等,都出自民间书家之手,基本以行书为主,其字体自我率真,或行或草,潇洒自如,翰墨韵味跃然瓷上,即是瓷器上的一种装饰符号,又起着寓教于乐和教化民众之作用,构成了瓷上书法艺术的独特风貌,深受当时人们的普遍喜欢。纵观元代鹤壁窑白地黑花《答人》诗纹罐,仔细品鉴罐腹上的字体,颇有东坡先生之遗韵,其诗五言绝句廿字,前二句十字,从右至左以“三、三、三、一”布局,而末二句十字,以“四、四、二”安排,诗后落“夏日”两字。前二句与末二句中间,留有大段空白,可谓谋篇布局,巧思留白,精妙施策,使得罐腹上书法显得疏密有致,韵味悠长。从字的结体上分析,行中见草,草书结构严谨,行笔流畅,如“树、高、头、眠、无、寒、知”等字,非一般民间书手所为,应该出自一位饱读诗书的当地名家碗下。如先贤托生当下,也是一位响当当的书法名家。
 
  三、元代白地黑花文字纹装饰符号滥觞的历史成因
  北宋是我国文化艺术空前繁盛重要的历史时期,鹤壁窑开始在瓷器上使用黑彩书写文字的装饰新工艺,从考古发现有姓氏单字,如&ldqu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