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锡贵口述史——传道授业为传承
2015/11/7 16:24:59

    陶瓷艺术是我一生钟爱的事业,我在其中找到了个人的定位与价值,同时也找到了我人生的专业伴侣。今年我已经73岁了,按古人的说法,人到七十古来稀,而我始终觉得自己充满了激情,在这几年,好像有很多要做的事,以及将来必须要去做的事。我经常自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事要去做?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们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政府对民族文化的重视需要我们承担起社会的使命:一是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二是自己要担当的责任。
 
杭州西溪贵山窑陶瓷艺术馆外景
    2011年同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我的丈夫郭琳山离世后,我一直有个心思放不下。回顾这么多年,我与他基本都在研究所工作,无论在江西景德镇还是浙江杭州,无论发生过怎样的社会变化,我们都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专业,专心从事自己的艺术创作。多年来,我们都非常珍视自己的作品,尤其是在我们退休后的近十年时间里,多年的积累与轻松的心态,让我们的创作热情喷薄而出,烧制出了大量高质量的陶瓷作品,这也是我们毕生的成果。因此,在琳山走后,我不想让这些成果流失。同时,我与琳山的专业发展与国家的多年培养是分不开的,我想着应该反馈社会。我把自己的心愿告诉女儿们,她们都很支持,并开始筹划设立陶瓷艺术馆和陶瓷传习所,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许多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进展得很顺利,最终,艺术馆在美丽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落户。2013年5月16日,杭州西溪贵山窑陶瓷艺术馆挂牌开馆这天,我很激动。这是一个专业的陶瓷艺术馆,在这里我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陈列出来,与大家分享我们的创作成果。其实艺术馆的意义并不仅是展示我们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传播陶瓷文化的空间,也是同行相互交流的场所。开馆之后,我尽量推出各种主题的陶瓷艺术展览,举办系列活动,希望大家懂得欣赏陶瓷,品鉴艺术,这才是更有意义的事。只是在设立陶瓷艺术馆之前,我还没有想到这些因素,当艺术馆开馆后,我才意识到,艺术馆的设立,会生发出很多事务性的工作,对于只懂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的我来说,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况且,我已到了这样的年龄。好在自己有做好的信念,反倒没有什么负担,也很充实。
    2012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出台了一个政策,杭州的5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每人可以带5名徒弟,徒弟的工资由政府资助。在这年,杭州市文创办向全国发布信息,招收徒弟,当时有70多位考生投报我的专业。杭州市文创办在学徒的选拔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条件,考生们参加了各项考试后,经过选拔,我确定了5位徒弟,他们毕业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院校,在校四年的本科学习已让他们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拜师的仪式举办得很隆重,我作为大师代表上台发言。我正式带徒后,就把很多精力放在学生的传习上,为他们制定了学习计划,要求他们每周画写生稿和设计图,在工作室里有一面墙,专门给他们贴绘画的手稿,可以相互比较,相互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们的提高。当然,对于技艺的训练,我的要求比较严格,保证一定时间的实践创作。
 
杭州西溪贵山窑陶瓷艺术馆馆内场景
    我为自己也制订了相应的计划,带徒传承技艺,研究创作越窑青瓷。作为越窑青瓷烧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我希望在继承传统中发展越窑青瓷。越窑青瓷是我国著名的陶瓷品种,其工艺与装饰风格对东亚地区的陶瓷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推动越窑青瓷的发展,这是值得我们探索的工作。浙江的越窑青瓷制品以仿古瓷居多,但我总在思考,继承传统没有问题,最终还是要推动这一陶瓷艺术品种进入当代人的生活。仿照越窑青瓷鼎盛时期的风格,那是唐代人的审美趣味,而在近千年后的今天,这种格调是否还符合现代的审美趋势?我认为工艺家的责任是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为当代服务。对于传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