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锡贵艺术成就评述——倾注心力为翠色
2015/12/7 11:25:11
嵇锡贵在指导学生陶瓷装饰设计
浙江是我国最早烧造成熟青瓷的区域,其中越窑和龙泉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越窑是最早烧造青瓷的名窑。“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较准确的说法是盛于中唐以后。《新唐书·地理志》载:“越州会稽郡中都督府,土贡……瓷器。”越窑青瓷的材质与工艺,颇受唐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对于越窑的赞誉,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溢美诗句。如“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茶新换越瓯”等。真正流传甚广,详细介绍越窑青瓷的文章莫过于陆羽的《茶经》,作者从饮茶品瓷的角度,对中国唐代几大窑场的瓷器进行类比,描述越窑青瓷釉色的质感之美。
越窑繁盛时亦被称作“贡窑”和“秘色窑”,烧造工艺发展迅速,促进了越窑青瓷的发展。唐代诗人皮日休的“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及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反映当时越窑青瓷制作工艺的高超。越窑在同时代的窑场里,无论是制瓷工艺,还是品类产量,都更胜一筹。越窑成熟的制瓷工艺与规模也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唐代形成了以江南越窑为主的青瓷体系,它与中原邢窑为主的白瓷体系并驾齐驱,确立了中国唐代“南青北白”的陶瓷生产局面。
越窑青瓷自东汉以后烧制工艺不断地发展,胎釉结合极为致密,瓷质的质感光洁细腻。尤其到了中唐晚期,瓷器装烧工艺运用了匣钵,改变明火迭烧的种种缺陷,不仅大大地提高了瓷器的产量,而且使釉面呈色较为稳定。这时期的窑工已拥有丰富的烧造经验,改良窑炉工艺,并且娴熟地控制窑炉的烧造气氛,使窑温控制在1100℃左右,这样釉色的着色剂——氧化铁能得到很好的还原。青瓷的釉料都是石灰釉,由石灰石与瓷土配成,以氧化铁为主要着色剂,以氧化钙为主要助熔剂。越窑的青釉氧化铁含量在2%一3%,在还原气氛中呈现出较深的青色,氧化钙的含量为18%左右,由于氧化钙的含量偏高,在高温烧制中,釉水的流动性大,釉层相对较薄。越窑青瓷施釉是采用浸釉的方式,烧制后釉面平整光洁,玻璃质强,因此,釉面似“冰”般晶莹,透明而有光泽,釉色覆在胎体间,莹润中有动感,似乎就是一汪荡漾的春水,隐隐地泛着含蓄的青色,透着静谧的美感。这种釉色在五代发展得最为成熟,即所谓的“秘色瓷”,是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造就出来的。
从出土的越窑“秘色瓷”中看到,其胎质细腻坚固,大多呈青灰色。釉色均匀滋润,釉层没有气泡,为半透明状,色彩以青绿为主,已从以往越窑青中泛黄的不成熟的还原色,进步到较稳定的还原色——青灰色,这一釉色的改变较两晋时期无疑是一大进步。“秘色瓷”灰绿色的调子,雅致而柔和,使人联想起江南春天里带有淡淡清香的艾草,故而,在民间又称其为“艾色”。可以判断,当时能烧造出如此细腻的釉色,其釉料的选择、陈腐、淘洗、碾磨等都是不惜工本的。
历史上文人墨客对越窑釉色的溢美之词,足以让后人产生无尽的联想。由于文人视品玩越窑青瓷为雅事,因此这也为它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釉色是最为重要的装饰手法,制瓷工匠们把釉色优劣作为衡量产品好坏的重要标准。工匠们依赖丰富的经验,配制出烧制稳定性高的釉料,并改进施釉的方式,使胎体上釉而厚薄均匀一致。因烧制时又采用了匣钵,釉面在烧制过程中得到较好的保护,再加上能熟练地控制窑炉的温度,釉色得到较好的还原,所以,越窑青瓷的色釉呈色均匀光洁,烧造出极佳的釉色效果。
越窑青瓷在北宋之后就逐渐式微,在此之后,民间作坊维系着青瓷的烧造,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