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锡贵艺术成就评述——经典佳作评述
2015/12/21 17:51:09
1980年作品影青刻花盘《双凤戏牡》
陶瓷刻花工艺是中国陶瓷装饰中较早使用的一种手法,尤其在唐宋时期的青瓷装饰中,运用最为广泛。从唐人刻花纹样的丰满到宋人折枝花的飘逸,都呈现了中国人特有的装饰趣味。在单一釉色的莹润中存有丰富多样的刻花形式,釉色因刻花而灵动,刻花使釉色更美妙,这种独特的装饰代代相承。嵇锡贵的刻花作品是从影青入手,影青釉色的恬静适合刻花装饰。影青釉盛行于北宋景德镇,其釉质具有玉感的透润,常常表现折枝花鸟,清丽雅致是宋影青的艺术特色。20世纪80年代左右,嵇锡贵创作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影青刻花陶瓷作品,一方面吸收宋代影青刻花工艺,另一方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艺术风格,创作了极为典雅的影青刻花瓷。影青刻花盘《双凤戏牡》是其中代表性的作品,纹饰采用中国传统的民间元素,图案结构精细优雅,饱满而具有韵律,富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工艺采用刻花与挖地皮相结合的形式,吸收了北宋定窑印花纹样元素,体现装饰构造的主次。细部运用了半刀泥的刻法,块面与线条的组合使画面层次丰富,以优美的曲线表现适合图案的动感,让作品具有节奏的韵律。嵇锡贵擅长运用刀法,其娴熟的刀韵在影青釉中得到充分体现。该件作品刻花图案与影青釉色融合于一体,不仅体现了纹样的层次,而且显现出含蓄的美感,因此,影青刻花的典雅因纹样的设计与工艺的精湛而彰显出来。
1986年作品青花斗彩瓶《国色天香》
青花斗彩瓶《国色天香》是嵇锡贵于1986年创作的作品,这个时期她的青花彩绘技艺已经极为娴熟。该件青花斗彩作品运用传统青花彩绘技艺,在青花绘制上采用工笔勾绘,用传统分水技艺表现大面积的青花色彩,工艺难度极高。作品因传统分水技艺的运用,充分体现了青花色彩的层次,料色青翠透亮。画面以牡丹为题材,吸收中国传统写实的表现手法,刻画植物鲜活的姿态。青花斗彩需要二次烧造,釉下彩是运用青花的绘制方式表现植物的叶脉根茎,绘制完成后上釉,经过1300℃左右高温烧造;成瓷后采用釉上彩绘描绘绚烂的花卉,再经800℃的低温烧成。传统陶瓷彩绘中所谓的“斗”,即是把两种彩绘结合在一起。嵇锡贵的这件作品,没有运用过多的色彩,以青花的蓝色和古彩中的矾红为主基调,低调的蓝与火热的红,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这种大块的色彩对比,属于中国传统绘画色彩的表现形式,符合中国民族的审美意趣。此件作品布局精心,通体采用图案装饰,尤其在瓶颈部位,做了强化,在细密的图案中采用开光的手法,呈现中国传统画中疏密布局的关系。作品的图案描绘细腻规整,足见深厚的彩绘功力。图案的细密与主体画面的空灵,表现出她对于作品的整体把握,使作品精致而灵动。釉上彩牡丹花的姿态生动优雅,矾红洗染细腻,层次丰富,作品雍容华贵、精美瑰丽。整件作品在画面绘制与烧造工艺上几乎完美无瑕,是一件具有传统工艺特色的精美作品。
1985年作品釉下彩盘《鸳鸯戏莲》
釉下彩绘为嵇锡贵擅长的彩绘技艺。她喜爱泥坯的质感,素雅无瑕的坯体如同一张白纸,激发她创作的欲望。嵇锡贵在先后参加“7501”主席用瓷以及上海锦江饭店“麦浪滚滚”外国元首用瓷的设计制作之后,积累了丰富的釉下彩绘经验。另外,当时研究所因这些重大瓷器的烧制,技术人员对釉下坯体、釉下彩颜料等工艺进行了改进,为釉下彩的烧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嵇锡贵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了一段时期的釉下彩创作。1985年的釉下彩盘《鸳鸯戏莲》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整件作品均采用油墨勾线,通过传统分水的技艺进行釉下彩绘的填色,油性线条排斥水性颜料,因此烧制后勾勒的线条呈现一条白色的细线。作品具有典型传统釉下彩绘的特征,其技艺手法传统细腻,色彩均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