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郭琳山卷——志同道合手足情
2017/10/3 16:44:00

      讲述者:王云林(郭琳山挚友)
      我和琳山在一起的时间很长,比他长一岁,从认识他到大学毕业已经有十年的时问。我记得认识琳山是在杭州青年中学高复班,我们同在补习,琳山很聪明,他学习成绩很好,是杭一中毕业的,十七岁高中毕业。大概他没有考到理想的学校,就去复读,我当时高中还没有毕业,我们同在高复班补习文化课。我是学习美术专业,师从浙江美术学院王德威教授;琳山也很爱好美术,于是我们兴趣相投。他是杭一中的美术兴趣小组成员,虽然没有接受正规的训练,但很有天赋,琳山年轻的时候很腼腆,很英俊。我们在一起写诗画画,由于经常参与杭州团省委的活动,当时在杭州还小有名气,我们还被称为“杭城二少年”。那时我们青春年少,意气风发,彼此相互欣赏。琳山的妈妈很喜欢我,把我当作自己的孩子。我从小父母亲不在身边,比较孤独,而我在琳山家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于是我也很喜欢去琳山家里。
      我们俩在一起爬城隍山,写生画画,那段时间大约在1957至1958年,大概两年时间。那时我俩常给报社投稿,登载诗画作品,报社按规定会给稿费。我们也给剧院画海报,给剧场画布景,还会有一点报酬。虽然有机会赚点工资,但也常常因我们太年轻,会被人欺侮。记得有一年,杭州冬天非常寒冷,团省委让我们去为杭州天然越剧团画布景,当时剧团催得很紧,我们就很努力地干活。由于条件很艰苦,我们每天画画的手都长满了冻疮,加之天气非常寒冷,手背上的冻疮都开裂了,常常痛得难受。剧团的布景画好以后,他们很满意,可能那时剧团也很清苦,没有多余的钱付给我们报酬,于是想赖掉我们的工钱,剧团的管理人欺负我们年轻,找人把我们赶走。我俩也很无助,也很无奈,只得很委屈地回家。之后我很不服气,决定要出这口气,讨回我们的报酬,我从杰克•伦敦笔下的人物“马丁•依顿”对付出版商的方法中取得灵感。我打听到剧团要售票演出,就拉上琳山,在剧团开锣演出的当天堵在售票窗口要讨回我们的工钱这一招很管用,剧团的剧务怕出事,影响演出的售票,只得答应先支付一部分。我们总算讨回了两个月努力工作的报酬,虽然只拿到一百多元钱的部分工资,但我们看到那家剧团实在太穷,因此,我俩决定不再追讨另一部分工钱,主动放弃了余款。在那时候我们两个青年人靠自己的能力,能赚到百余元工资还真是不简单。我们拿到钱后首先就想到自己的母亲,各自给母亲买了一件衣服,剩余的钱全部上交补贴家用。辛苦工作了几个月,我们只留给自己两元钱,难得上了一次馆子,兄弟俩为了自己的劳动成果犒劳自己,也是庆祝我们这次小小的收获。琳山比较细腻,而我是大咧咧的个性,因此我们的性格可以互补。琳山经常跟着我,给单位画宣传画,我们在一起共患难的情景,至今我还历历在目。
      我1957年参加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的高考,因为眼睛不好,两只眼睛视力差距很大,没有通过体检这个环节,当州我心里很苦闷,到浙江台州的三门,在海边生活了11月,因为出海,遇上海浪,找的两条肋骨骨折,才回到杭州。我从海边带来的一担海鱼,直接就挑到琳山家,当时,琳山不在,是郭伯母和几个妹妹把鱼洗好腌制起来。琳山听说我回到杭州,他来看我并带来浙江美院招生的信息,我说自己视力不好,还是会影响考试的。琳山对我说,视力表是可以背的,上面的字符大都是有规律的。体检时他还写了个小纸条,交给我,可是我没有用上。因为我在海边生活时画了大量的速写,我的老师王德威教授把我的习作给了美院的老师们看,他们肯定我的专业,加上我渔民的身份,我就考上了浙江美术学院。
      1958年是琳山处境最糟糕的时候,当时郭伯伯突然故去,因为家庭政治的原因,又对他高考产生了很大影响。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