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甘于寂寞,不为名利所动。宋代汝窑天青釉刻花鹅颈瓶修复后,他喜极而泣,注视这件国宝良久,难以释怀,当主人付给他5000元酬金时,他婉言谢绝了,只收了500元工本费。他修复的钧瓷紫红釉出戟尊,对方付给他6000元酬金,他却退回4000元。他说:“文物修复工作的价值不是用钱可以衡量的,能为祖国的文物保护事业作点贡献,就值了。”
      翟渊民老师的工作室。在这里,他用自己的心血和感情修复着每一件文物,那些修复好的珍品,件件都像他的儿女一样,饱含着他的深情。
      目前,在专业修复人员奇缺收入不高的今天,翟渊民并没有把自己的技艺当做挣钱的工具,更没有把自己推向市场。他在家里潜心钻研,并收了几名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弟子。他说,目前全国文物修复人才有近万名的缺口,而作为文物大省的河南更加需要像他这样的人。所以,他只希望能尽自己的最大力量,为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做些事情。
        翟渊民为人从不张扬,做人非常低调。央视《鉴宝》栏目组到开封,在东京艺术中心举行现场鉴宝,那天他正好要去修CD机,当他穿一身工作服拿着CD机进会场时,门卫死活不让他进,让他哭笑不得。平时他不爱出门,但却有每天早上打扫卫生的习惯。一天,他正在大门前扫地,一位邻居大嫂嗔怪他说:“你这个同志真是,怎么不清扫我们家门前的卫生呢?”原来是把他当成清洁工了。
        不管工作怎样转换,翟渊民在艺术面前始终追求卓越。他说:“一个人要钻,不能把时间白浪费了,要努力,要最好,做啥都要最好。”近年来,翟渊民相继发表论文数十篇。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汝窑与张公巷窑出土瓷器》,吸收了他重要的研究成果。上海古籍出版社与他签订协议,出版文物修复专著,目前他还没有时间整理。国家、地方报刊和网站等媒体,大量报道了他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攀登的事迹。
翟渊民老师和老伴儿田晓玲几十年来风雨同舟,夫唱妇随,琴瑟和谐。 
        与翟渊民风雨同舟、同创辉煌的是他的老伴儿田晓玲。她于1963年考入开封戏校,1969年分配到开封市豫剧团,1985年调到开封市群艺馆。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田晓玲也是一位注重事业、惜时如金的人。与翟渊民恋爱五年没有看过电影,一心钻研艺术。她说:“在演出中只要打个哏,就会难受好几天”。她的琵琶演奏水平誉满古城,桃李满天。1990年以来,她潜心影视服装研究和制作,参加了《邓小平》、《焦裕禄》、《白居易》、《海瑞罢官》等几十部影视摄制。其中,她任服装设计的电视剧《曹靖华和他的父亲》获国家飞天奖。记者打开田晓玲的影集,仿佛看到了她的流金岁月。艺术界名人古月、王铁成、刘劲、卢奇、童祥玲、高洁等,邓小平的夫人卓琳,女儿邓楠等,都有和田晓玲的合影。《汴梁晚报》曾以“包装影视也包装快乐”为题,报道了她的事迹。
        田晓玲退休后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她也和其他家庭主妇一样操持家务。她生活非常节俭,样样家务都自己干,像北方人常吃的馒头她也要亲自动手去做,家中八九十年代的洗衣机目前仍在使用,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她付出了许多。她平时乐于助人,因此邻里之间都乐于与她交往。夫妻俩工作之余还时常受朋友之邀外出演出,当人们看到翟渊民身背提琴开着电动三轮车,身后坐着手抱琵琶的夫人时都投以羡慕的目光。
        翟渊民和田晓玲谈起儿子翟航,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翟航从3岁半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大提琴。为了让小翟航好好学琴,翟渊民特意找人给他量身定做了一把只有普通大提琴1/6大的小提琴。随着年龄和身高的增长,翟航一共更换了6把提琴,每把提琴都见证了翟航的成长。在工资只有几十元的1982年,翟渊民和田晓玲就花了1760元,买了一架钢琴让孩子学琴。2002年,翟航以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