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颈盖瓶”,又称塔瓶,高39.9厘米,口径10.5厘米,最大腹径17厘米。瓶盘口、长颈、折肩、圆腹、圈足。瓶盖捏塑呈池塘形,出水荷叶状钮座,花蕾形摘手。肩颈部位堆贴对称双系,肩部饰两朵对称如意云纹。瓶腹堆贴着上下两围水波纹,上面一圈水波纹位于肩腹之交处,下面一圈位于瓶体上腹部,腹部光素无纹,足外底施釉。釉色浅青,白胎,足微外撇。
  “瓜棱形执壶”,俗称水注,高17.5厘米, 小盘口,细长颈,长流,对称双系,圆腹、圈足,腹部饰四条直棱双线,呈瓜棱状,光素无纹。淡黄釉。从外形看,除去执手和长流,壶体极像长颈瓶。
    其他还有:高6.4厘米的“青瓷盖罐”、 高6厘米的“青瓷盏托”、直径12厘米的“青瓷盒”、 高33.2厘米的“六管瓶”、高31.8厘米的“青瓷盖瓶”和“堆塑盖瓶”、“堆塑瓶”等。
 
      2.南宋时期
      南宋中晚期,是龙泉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瓯窑、越窑、婺州窑因资源枯竭等原因相继衰弱,而地处浙西南山区的龙泉有着丰富的瓷士和燃料,为发展瓷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南宋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鼓励对外贸易,使龙泉青瓷生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瓷窑体系。南宋初年,北方大批窑工“随驾南迁”,纷纷涌入浙江,这批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落户到了龙泉, 重操旧业,他们把北方的制瓷技术融会到龙泉青瓷的制作上,加上南宋官窑对龙泉窑的影响,使龙泉窑产品技艺大进,质量不断提高,器型之丰富,纹饰和釉色之精美,是青瓷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
      龙泉窑在制作工艺上完成了胎胚、釉色、多次素烧、多次施釉以及熟练掌握烧成温度和还原气氛等复杂工艺后,其产品结构也与之适应有了重大调整。
 
      一些以前少见的、仿古青铜器和古玉器的陈设、祭祀用品大批出现,如觚、琮式瓶、爵杯、鬲式炉、式炉、鼎式炉、贯耳瓶、凤耳瓶、鱼耳瓶、八卦炉等;文具用品中的笔筒、笔架、水盂等式样新颖、品类繁多。作为冥器的多管瓶、盘口瓶等此时已不多见,出现了更多的堆塑龙瓶、虎瓶之类器物,显现了深厚的民族传统、鲜明的地方特色、大胆革新创造的精神,以及认真的制作态度和熟练的艺术技巧等。
      南宋龙泉青瓷的器型,很讲究各部分的比例、结构和线条的变化,工匠以精致简练的技巧,严格认真的制作态度,向小而精方面发展,大型的器物不多,一般盘、碗之类的日用品很少超过30厘米直径。当然,大宗的民用品是必不可少的,如碗、盘、盏等。碗的式样有莲花口碗、莲瓣碗、菊花口碗、敛口钵等;盘的式样有莲瓣盘、折沿洗、折唇洗、刻花盘等;盏的式样有紫口盏、莲瓣杯、八角杯、把杯等。
      南宋龙泉窑掌握了薄胎厚釉技术,突破了“土质厚重,极耐磨弄,不易茅蔑”的水平,易变为胎骨细薄、釉层丰厚的精巧秀致,玲珑端巧的风格,烧造出白胎和黑胎两种类型的精美瓷(过去 文献把白胎青瓷称为弟窑,黑胎青瓷称为哥窑),薄胎厚釉,尤其是黑胎厚釉的产品,可以被认为是适应当时官方订货而特制的仿效官窑的产品。
 
      南宋龙泉青瓷的造型来源,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情况: 一种是从传统造型中继承下来,加以推陈出新,如葵瓣口的碗、盘、洗,撇口小底碗、莲叶盘、莲瓣碗等,形式比前更轻巧,制作较前进步,一种是仿古铜、古玉的形制,受官窑影响,与官窑产品有很多相同的特征,如觚式瓶、觯式瓶、琮式瓶、鼎炉、奁形炉等,都是作为高级陈设用瓷,以满足宫廷的需要;还有一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它创造了不少新的造型,表现了龙泉青瓷独特的艺术风格,如优美的凤耳瓶、鱼耳瓶,端巧的石榴瓶,著名的龙虎瓶,形式新奇的大吉瓶、塔式瓶,富于变化的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