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穿环提携和悬挂,通施粉青色袖,釉层丰厚,淡雅文静。
 
      3.元代
      元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因为有实用的需求,“中统以来,杂金、宋祭器而用之。至治初(1321年)始建新器于江浙行省,其旧器悉置几阁”,龙泉窑依旧呈现不衰的生产规模,其器型多硕大、厚重,与游牧民族的粗犷,毫放的性格相匹配,器物类型有大宗产品的碗、盘、杯等,还有壶、罐、灯、烛台、文玩,以及陈设用瓷的佛像、瓶(梅瓶、玉壶春瓶、吉字瓶、凤耳瓶、鱼耳瓶、刻花剔花贴花瓶等)和祭祀用器等,以刻花、剔花、贴花的花瓶为例,大者高达72.2厘米,小的一一般也有28厘米,甚至有的大瓶高达1.5米,胎体相当厚重。
      元龙泉青瓷在南宋传统造型的基础上,还创新了高足杯、菱花盘、束颈碗,环耳瓶、凤尾尊、荷叶盖罐等新品种,器型变大。
 
      元代的炉类式样最为丰富,有贴花缠枝牡丹三足炉、刻花三足炉、八卦炉、立耳(方耳、绳耳、圆耳等)三足炉、簋式炉、樽式炉等。明(冥)器中,突出的有方形和圆形的楼宇式谷仓、滴舟、佛龛、佛像。
 
      可观者有:“青瓷道士像”(高30.8厘米)、“青瓷觚” (高21.5厘米) 、“青瓷莲瓣鸟食罐”(高3.2厘米)、“青瓷执壶” (高22.4厘米) 、‘青瓷熏炉”(高11.6厘米)、“青瓷盖罐”(高11.2 厘米)和“元龙泉窑红彩小碗”、青瓷双耳环瓶”、“青瓷花盆”、 “龙纹大盘” 等,以及中国邮政发行的四枚龙泉青瓷邮票中的元代葫芦瓶(葫芦,是八仙器物中的一种,寓意福标)。
 
      4.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龙泉窑已走向衰落,不少器物是仿宋器型,有香炉、大盘等,胎骨稍厚,笨重而不够精美。盘的种类逐步减少,模仿花叶形状的基本不见,造型也大不如前,成化、弘治以后的折沿盘,唇口平直,廓线僵硬,笨重拙劣;碗的式样也减少了,常见的是直口深腹碗,口小腹深,外壁往往划狭长的的菊花瓣纹,内底印折枝菊花或划刻芙蓉。但也有不少精品之作,包括中国邮政发行的邮票上的“刻花三果执壶”,形状和釉色都相当不错。明正德年间的墓葬曾出土7件青瓷,造型规整端庄,制作工整精细,纹饰手法为印、贴和刻花,釉色青绿莹润,胎质白而细腻,露胎处呈朱砂色,它们是: 1.云凤纹玉壶春瓶(高29.2厘米); 2.花口贴花云鹤盘(口径16.5厘米): 3.荷叶形盖罐(通高11.2厘米); 4.连座琮式瓶(高14.5厘米); 5.刻花高足杯(口径11.5厘米,高8厘米):鼎式炉(高8.8厘米);7花口小碗(口径8.2厘米)。除此还有“青瓷镂空笔筒”(高8.9厘米),“贴花人物纹瓶”(高19.2厘米)、“青瓷八方高足杯”(高12.8厘米)、“青瓷浮雕扁瓶”(11.5厘米)、“青瓷三足香炉”(高12厘米),以及“龙泉窑青瓷碗、“青釉八方盖罐”等。
 
      综述起来,明代的青瓷器型主要有:碗(深腹和浅腹的墩碗、敞口刻花碗、撇口碗)、外壁刻五爪龙纹的高足杯、盘(圆口盘、圆口折沿盘、菱花口折沿盘)、瓶(梅瓶、玉壶春瓶)、执壶、洗(花口洗、三足洗)、大花盆、缸、盖罐、烛台、鼓凳(又称坐墩)等,一些大型器物的烧制有了新的发展,大盘直径可达136厘米,大缸口径达120厘米,大花盆口径达60-70厘米,更为结实耐用。
 
      清代龙泉青瓷的器物类型还是沿袭旧有套路,大致有瓶、炉、壶、罐、碗、盘、碟、盏等,如:“青瓷刻花云龙纹瓶”(高29厘米)、“刻梅花纹盘”(直径22.8厘米)、“青瓷刻花瓶”(高31.1厘米)、“刻花圆盘”(直径35厘米)等。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