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的历史与装饰特征|产品造型分类
2018/9/4 17:04:36

      龙泉青瓷是受瓯窑影响的淡青釉瓷器,初期的生产向实用方面发展,以生产普及的日用品为主,质朴耐用,和广大人民生活密切结合,以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如碗、盘、钵、罐、瓶和执壶等。随着我国政治中心南移,江南经济进一步繁荣,带来南宋龙泉窑的蓬勃发展,青瓷的品种也相应增加不少,器物有瓶、炉、碟、盒、渣斗和塑像等,而且同一种器物也富于变化,式样新颖。如碗有直口碗、莲花形碗、撇口小底碗、夹层暖碗;炉有鼎式炉、葱管足炉、八卦炉、四乳四足炉、奁式炉;瓶有胆瓶、鹅颈瓶、龙瓶、盖瓶和梅瓶等。元代,大件瓷器烧制成功,生活器皿和祭祀用品中都有一些新式样, 如“洗”,是大量生产的一种器物,它的基本造型是敞口,宽唇,与南宋常见的窄唇洗呈现明显的不同风格,在腹部的内外壁或只在外壁刻划莲瓣的为“莲瓣洗”,单在唇面刻花的叫“刻花洗”,内底部贴双鱼的叫“双鱼洗”。自此以后,龙泉青瓷虽在器物造型某些方面有所进步,有一定发展,但难改颓势,总体质量下降,瓷器的胎骨逐渐转厚,胎面比较粗糙,整体造型不如前代优美。明代中后期龙泉窑迅速衰落,器形粗笨,色影单调.....  龙泉青瓷已严重衰退,“自后器出于琉田者已简陋利微,而课税不减,民甚病焉”。清朝民国的龙泉青瓷继续在困顿中艰难跋涉,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已奄奄一息。
 
      1.五代至北宋时期
      五代以前的龙泉青瓷不够成熟,大多胎质疏松,釉色单调, 质量低劣,五代至北宋年间,质量有了飞跃发展,承担了官廷“秘色瓷”的生产。其造型也大为丰富,从用途上分类,大致有生活器皿、祭祀用品、文具、雕塑等。
      生活用品有碗(斗笠碗、花口碗等)、盏、盏托、唾盂、盘、碟、壶(鼓腹执壶、盘口壶等),祭礼陈设用品有香炉(双耳刻花鳌足鼎妒、三足炉、四足印花炉等)、明器五管瓶、多管瓶和陈设用瓶类(包括长颈瓶、四方瓶、梅瓶等)。
 
      五代北宋年间的五管瓶(包括多管),是龙泉窑的多见器皿,其形状、釉色、大小不同,管的形状也不同,各呈面貌。容量最大部分的下部瓶体有鼓腹的,有圆筒形的,上面饰有莲瓣纹饰,有光面的,有划花荷叶纹的,有划花缠枝纹的;瓶盖部分有光洁的,有重雕复镂的,各尽其态。最为典型的是出土的、高42厘米的禽戏五管瓶,是中国邮政发行的四张龙泉青瓷邮票中的一件。这件五管瓶,胎体轻薄,烧结坚致,外施淡青薄釉,微闪灰,釉面明澈温润。它的瓶盖分为三层,别出心裁,虽繁复但层次分明:上层捏塑为出水荷叶状,饱满挺秀,显示荷之出污泥而不染的清高品质,荷叶中央为花蕾形摘手;中层为覆莲,半浮雕状莲瓣纹,莲角外翘,莲瓣有叶脉纹,蒂部成池塘形,塑四只小鸭,呈现了一幅气韵生动的莲池鸭戏图;瓶的肩部均匀地分贴着向上直立的五枚管,形如壶嘴,多不通,每枚呈七棱荷茎状,管端为四齿。瓶下层收作圆筒状,饰弦纹二周,是为盖口;腹部饰六层错间排列的覆垂莲瓣纹,以深而宽的斜向刀法刻出,浑圆肥厚,每瓣起筋,增添立体感。从整体上看,覆盖六层莲瓣纹的瓶体下部体量,与上部重雕复镂的装饰,形成对比强烈且又和谐庄重的风格。五代北宋的经典作品,值得一提的,有出土于剑湖乡(今龙泉市兰巨乡)的“张氏五娘铭文”五管瓶。该瓶通高30.5厘米,口径7.3厘米,腹径13.6厘米,覆盘式盖,盖面饰莲瓣纹,并在莲瓣纹中填以篦纹,圆形钮座,花蕾形盖顶。盖内有竖排墨字楷书“张氏五娘,五谷仓柜,上应天官, 下应地中, 荫子益孙,长命富贵”24字,瓶直口、折肩、圆腹、圈足,肩按喇叭状五管。腹部饰莲瓣、斜方格和卷草纹,装饰手法为刻划花,釉色青中泛黄。
      除此之外,还可罗列若干,如: 
      “盘口双系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