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的历史与装饰特征|装饰的工艺手段
2018/9/5 16:27:59

      龙泉青瓷的装饰工艺手段是随着器物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的。最初以生活用品为主,其装饰方法率性、简约,主要是刻、划花和篦纹装饰,没有更多的技艺含量。其后品种越来越丰富,其中祭祀用品成为器物的一大类别,它的装饰工艺手段也随之变化,与器物造型相得益彰,主要体现在釉色的装饰手段和器物造型的自体装饰两大方面。釉色由石灰釉变化为石灰碱釉,釉厚胎薄;器物造型的自体装饰多种多样,把象、龙、螭等动物塑成双耳,露胎、镂空、贴塑、雕花等技艺纷星……
      1.色釉装饰
      釉色装饰是龙泉青瓷的一大特色,也是品评器物质量的主要因素。
      古代龙泉青瓷大体上可分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北宋中期和南宋初期的釉,基本上属石灰釉,钾、纳含量较低。南宋中晚期开始,釉中氧化钙降低,钾、钠含量提高,至元、明时期,钾、钠含量更高,属于石灰碱釉,使得青釉厚而不流,釉中气泡不至变大,可以多次素烧上釉,然后再入窑正烧。
      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氧化钙的含量相当高,釉层普遍较薄,透明度大,无乳浊感,玻璃质感较强,釉色较多为青灰、灰黄和青中泛黄,还有黄绿、青绿等色。其中青碧釉非常美观,可惜不是常态,而是以发色较淡为多。
 
      南宋时期龙泉青瓷有了飞速发展,其产品有白胎和黑胎两大类。釉色装饰上,白胎产品有粉青和梅子青两大基本釉色:粉青釉又称虾青釉,胎色白中含灰,釉表光泽柔和,带有一种玉质感;梅子青釉的玻化程度高,釉层略带透明,厚润光泽,看上去宛若青玉。黑胎青瓷是仿南宋官窑的制品,基本釉色也有两种,一种是棕黑色的玻璃釉,另一种是釉面光泽较弱的青灰色釉,个别的釉色为灰中带绿。南宋龙泉窑白胎青瓷的粉青、梅子青釉产品,充分掌握了厚釉技术,有些釉层比胎骨更厚些,釉色晶莹青翠,给人一种纯洁愉快的美感,其优点归纳起来大约有: 1. 不起浮光,沉着柔和; 2色泽青翠,浑厚滋润;3.内外均匀,精致精致细腻; 4. 釉汁固着,极少流动。当得起“温润如玉”之誉。
 
      元代龙泉窑的釉色装饰,因又变为厚胎薄袖,其釉色为粉青带黄绿,有部分翠绿色的翠青釉,釉层半透明,气泡很多,光泽较强,釉表有细纹片。釉层较南宋制品透明;釉上有的用大红、紫红釉斑作装饰,如红彩小碗就是如此装饰。盘、洗等产品的底圈足全部上釉,而底面中心有不规则釉痕一块,显现出垫烧露胎痕迹。
      明代的釉料装饰,以豆青为主,豆青分为两种色调:  一种为绿色调的豆青类生菜色;一种为稍带黄色调的豆青,是继粉青、梅子青之后名列第三位的龙泉青釉。
      清代龙泉青瓷的釉色淡薄透明,玻璃质感强,普通青中泛灰,有的青中泛黄,纯青绿色的很少,产品显得老气。
    2.器型装饰
      北宋时,龙泉窑多沿袭五代越窑的装饰手法,以划纹最多,印纹次之,并辅之以篦点纹或篦划纹,风格简朴豪放,具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民用瓷类的刻划花,是大写意式的,随意性强,构图洗练,线条简洁流畅,短促有劲,刀法老辣娴熟。
 
      南宋龙泉青瓷,装饰上以简练取胜,在厚釉失透的情况下,北宋盛行的刻、划花和篦纹装饰已经不宜使用,堆贴花、浮雕和弦纹得到广泛采用,因为釉厚胎薄,须改凹线为凸纹,使纹饰凸起于器胎的表面,形成所谓的“出筋”,很自然地出现釉色的浓淡变化。采用最多的装饰手法是在器物外壁刻莲瓣纹,晚期开始在盘内底贴双鱼,在樽式炉外壁堆贴菊花、葵花和“福”、“寿” 等字。有些器物采用简单的、几道距离不等的强纹作为瓶、炉、尊的装饰,使器物增加变化,富有节奏感。还有一些器物,如瓶类,其基本造型是简腹、直颈,整体基本由直线构成,那么则在颈两侧将鱼、象、龙、螭、凤等动物塑成双耳,动静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