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华:手工之美在于变化
2018/11/2 15:57:29

      陈率:您是徐朝兴大师最早的一批弟子,您是在认识他之后开始接触青瓷的吗?
      陈新华:1973年5月。我18岁高中毕业去金华古方陶瓷厂当学徒。开始是挑泥巴、炼泥、翻模,一个礼拜后就被选中去龙泉青瓷厂学习。我记得那天是5月13号,一共学了三个月的时间。学翻模,一个礼拜就学好了,然后想学做模子,因为我认为这是个技术活,于是就跑到徐朝兴老师那里,他就教我原理,之后又去学刻花。我比较好学,所以师爷爷李怀德对我的印象非常好,有一天说你跟我来,他拿出个贯耳瓶,说我教你哥窑开片,想怎么开就怎么开,他拿了一壶水,哗哗哗一条龙的开片就出来了,很神奇!现在这个瓶子还保存在我这里。后来又有一天,他叫我到他家,拿了个配方给我,是他自己写的,可惜这个配方现在找不到了,如果找到的话我准备捐献给龙泉青瓷博物馆,因为他们是恢复龙泉青瓷的第一代人。
      陈率:作为手艺人,您怎么理解“手”对于手工艺的意义?
      陈新华:我们是手工艺人,首先要心灵手巧,心灵了、手巧了,作品才会完美的呈现出来。时代不同,手工艺人的处境与定义也完全不一样。现在的手工艺人能够根据自己的思想理念自由地创作,古代的手工艺人是皇家下订单,你就用你的技术做,而不是用你的思想做。以前瓷器很少有签名,大多是官款或年号,而且手工艺人都是被看不起的,“工匠”一词也有些贬义;现在的“工匠”讲的是“匠心独具”,创造作品签上自己的名,还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很自豪。
      陈率:您现在自己动手做作品的时间多吗?
      陈新华:我很喜欢自己动手做陶瓷,闲不住,陶瓷的工序很多,我都全面掌握,现在做的不亦乐乎,有时候有客人来,我也会边创作边跟他们谈事。
      陈率:您可以边创作边跟人谈话,那您手上的技术一定是游刃有余了,心手之间应该也融合为一了吧?
      陈新华:当然,对手艺人而言,心和手是统一的,一双巧的手要靠大脑控制。我们说“心想事成”,创作作品时肯定要通过手把心里想的表达出来。一件作品要先想好怎么拉坯,泥坯干燥后会缩水变形,因此修坯的时候随时随地要通过我们的心、我们的手来决定形状的细微变化,让它比例协调。
      陈率:那么,在创作过程中,您的手是怎样工作的呢?
      陈新华:我举些例子来说吧。比如跳刀,跳刀工艺是徐大师的一个绝活,传授给我之后,也成为我的绝活。跳刀时,手要跟泥坯接触,这个过程中,第一手要感受坯体的干湿度,第二要用手掌握坯体的旋转速度,第三个要点就是把握手跟坯体接触的一瞬间的角度。
      比如拉坯,就纯粹是靠手跟泥土接触的熟练程度来掌握了,泥坯外面的那只手和里面那只手接触的触点要稳定。修坯也一样,靠手掌握形状。包括上釉时,坯体的轻重、角度、方向都是通过手来体体现的。一双手就能创造出很多神奇的作品。
      陈率:创作中,手感是否也会提供给您一些帮助?
      陈新华:为了防止陶瓷变形,修坯的时候要掌握坯的厚薄,就是通过手摸,如果很平顺就是好的,有疙疙瘩瘩的肯定不好。把坯敲正,我都不需要用眼睛看,光用手敲然后听声音就能判断,这就是常年积累起来的手感。
      陈率:这么多年的实践下来,您的手发生了什么变化吗?会不会留下了一些老茧之类的痕迹?
      陈新华:没有,我们的泥土一点没有污染,很细腻,其实是非常养皮肤的。而且,由于做陶瓷的时候,泥土跟手在不断摩擦,冬天的时候,我感觉越做手越光滑,就像女孩子们用泥浆面膜敷过一样。修坯的时候手上会生茧,但我们现在会在手指上戴一层薄的橡胶套保护起来。
      陈率:在作品中您会尽量追求完美,还是会更多将手的痕迹留在作品上?
      陈新华:我倾向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