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友泉:美妙的传统
2018/11/13 11:29:57
“作为一种材料,国内每个产区的泥土都有当地特色,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再好的工匠没有好的材料就不能做出好的作品。”
——美妙的传统
楼倚杉:您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龙泉青瓷的?
季友泉:我是龙泉本地人,所以接触青瓷还是比较早的。小时候对青瓷的印象都是生活器,比如餐具、台灯等,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龙泉瓷厂从上垟搬迁后的新址正好就在我家附近,我和青瓷的联系就更加紧密了。16岁那年,我被分配到了龙泉青瓷研究所,从此开始正式学习传统青瓷烧制技艺。我发现跟那些经常在生活中使用的青瓷相比,艺术瓷在工艺方面的要求和艺术上的高度就完全不一样了。
楼倚杉:您日常的创作时间一般都是怎样安排的?
季友泉:创作作品会有一个阶段性,我早期在练习基础技法上的用时比较多,因为技法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近几年,在创作上的时间会适当减少,不过我每天还是要动手,毕竟熟能生巧。现在我觉得每天都很充实,早上在处理完家庭和工厂的事务之后,九点半左右,就开始进入创作了——上午画图纸,下午动手制作。当然也会有没想法的时候,我就会泡一壶茶,翻看资料。我觉得自己毕竟不是专业学院出身,师徒传承的方式固然在技艺上没有问题,但理念上还是需要训练,多吸收养分。
楼倚杉:您与泥土相关的最早的记忆是怎样的?
季友泉:最早的记忆应该是孩童时代,龙泉多山,所以我从小就喜欢玩泥巴。1991年参加工作后,我从事传统青瓷烧制,开始正式和泥土打交道。当时觉得不可思议,一斤泥土要卖好几块钱,泥土还可以成为青瓷,成品可以卖很高的价格。
楼倚杉:说说您第一次在青瓷塑形中触摸泥土的情形,当时您的感受如何?
季友泉:1993年,我跟随师父徐朝兴大师在设计室学习青瓷设计和制作,才真正上手体验泥土。当时设计室里有一台手摇的辘辘车——一个转盘,中间是一个小杯子,石膏灌在里面,方便用手持握。我当时很想拉出一个形状,但毕竟是第一次接触,最后只落得满身的泥巴。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不再像一开始那样用蛮力去控制材料,因为我知道,泥土是有生命的。
楼倚杉:您平时创作中使用的泥料都是龙泉本地的吗?
季友泉:我使用的泥料以龙泉本土的原矿为主,龙泉青瓷能够延续一千七百多年首先是因为材料的独特性,脱离本地的泥土烧制出来的器物是完全不一样的,没有龙泉的味道。作为一种材料,国内每个产区的泥土都有当地特色,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再好的工匠没有好的材料就不能做出好的作品。
我现在创作所使用的材料和工艺都是传统的——本地特有的紫金土。再加上传统的烧制工艺,里面的铁元素会根据温度的变化显现不同色泽。
楼倚杉:对泥料的选择和使用,您会有些自己的讲究吗?
季友泉:龙泉青瓷在国内烧制年份最长、窑口最大。过去,工匠们会就地取材,取下山上的矿土淘洗揉泥,拉坯成型后烧制,所以在过去交通便利的地方原料几乎已经用尽了。现在我们会开车去偏远的地方找矿土,用自己的配方去研究实验。在古代,并没有很科学标准的分析来指导龙泉青瓷的制作,靠的都是经验。如今每个从业人员都有自己的配方,每家每户的配方都不一样,比如梅子青,梅子早期、中期、成熟期、晚期时候的发色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喜好,我喜欢梅子刚成熟时候的颜色,像十七八岁小姑娘那样水灵,但也有人喜欢成熟的梅子青,颜色会厚重一点。
现在关于泥料和釉料的实验已经非常多了,我们也会有一个大概的数据。矿土一般只存在于地表之下五十厘米的地方,厚度通常只有一米,量是不大的,这个矿用完之后下个矿的性质就不一样了,所以龙泉青瓷的制作还有其偶然性。我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