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明:青瓷如梦
2018/11/14 13:47:39

      近世不贵金而贵铜,瓷遂有“秘色窑”。器乃钱氏有国日越州烧进,臣庶不得用,故云“祕色”。《老学庵笔记》二云:“耀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似以其类余姚县祕色也。然极麄朴不佳,惟食肆以其耐久多用之。然陆龟蒙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峯翠色来。如向中宵承沆瀣,其嵇中散闹遗桮”。则越客又非始钱氏。......晋潘岳《笙赋》:倾缥瓷以酌醽醁,《说文》:缥,青白色。是则缥瓷即令之青白瓷器,卽盖自晋时已有矣。
——(清)郝懿行《证俗文》卷三
      《龙泉县志》:章生二,不知何时人,尝主琉窑。凡瓷器之出于生二窑者,极其青莹纯粹,无瑕如美玉。然一瓶一体,动博十数金。其兄名章生一,所主之窑,其器皆浅白断文,号百级碎,亦冠绝当世。今人家藏者尤为难得......
——(清雍正)《浙江通志》 卷一百七
 
(图片来源:网络)
      在我的生活记忆中,青瓷有着如梦境般的美,缥缈空灵,深邃含藏,时间愈久,愈成为值得珍视的美好意象。
      上世纪七十年代某个冬天,文化大革命正在深入开展,我在贵州都匀的一个内迁工厂当车工。白天是繁重、脏乱而劳累的青工生活,晚上参与写大字报,用煽动与批判的语言,将矛头对准工厂的领导。由于我喜欢读书写作,成功被车间师傅推荐,派去市里参加周末的写作学习班。记得有一次下大雨没有带伞,等车的时候,一位家住市区的学习班的同学,邀请我到她家坐坐避雨。她是个说话低声细气的女孩,有着浓密微卷的黑发长辫子。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一个中学数学教师的家,房间小而几案净洁,家具都比较旧而黯淡,然而房间里最亮的东西,是窗前的桌子上,一只青瓷的梅瓶,插着一枝不知什么名字的黄色小花。青瓷梅瓶在较暗的背景中,静静地释放出一种温和的光泽。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好看的青瓷瓶,也第一次在一个女同学家做客感受那样温雅明洁的气氛。尤其是在那个时代,工厂生活的艰辛与苦累,革命思想的粗暴、激烈与喧闹,精神一片荒漠单调,那个文静优美的青瓷,以及雨天里低声细气与我交谈的温雅女孩,暗香浮动,无言人静,一起成为记忆中永不磨灭的青春印象。
      我从来没有讲过这样的青涩故事,没有想到青瓷后来还是在我的生活中出现,看来命中注定了我与青瓷相伴。五六年前暮春的某一天晚上,丁祎和晓晖,我在中国美院诗歌课上的两个学生,突然打电话说要来家里看我。他们背着古琴,穿着中式服装,还带来了他们村子里产的九梅茶——他们已经在杭州郊外的村子里经营了一处小小的陶园作坊——小丁为我们沏茶,晓晖为我与太太演奏他正在学的《阳关三叠》和《潇湘水云》。他们带来了春夜里的袅袅茶香和悠悠古韵,为我们单调的书斋生活召唤了古典中国最美的精灵。走的时候,晓晖说给老师带了一个礼物,他打开了一个包裹,里面是一个四方形的小木箱,将小木箱的红丝带解开,从里面取出一只器体端然、釉色鲜净、晶莹如玉的龙泉青瓷大笔洗,——呵, 似乎一下子满酌熙和、微风摇漾,一室都回到初春里氤氲的天气了!他们说,这是刚刚出窑的,几十件才成功了这一件。噫!为什么要送我如此珍品?晓晖和丁祎说:为了答谢我。答谢我什么呢?原来,二十年前,我在美院讲古典诗词课,曾经有一次讲小谢诗“春晚绿野秀”,一句诗就讲了半节课。他们是有心人,听了有感觉,后来就将他们创业的陶园,命名为“野秀陶园”。多年来,他们陶园已经相当成功,成为美丽杭城的名片之一。因而为了答谢当初这一句诗的因缘,他们一定要送我这件作品作为纪念。于是这一尊青瓷笔洗,从此成为我的客厅里镇室之宝,向过往的来宾们,诉说古典中国意象穿越的故事。
      又记得,2012年春三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