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竹玉:从传统出发
2018/12/4 12:10:21
楼倚杉:作为一个山东人,在接触龙泉青瓷之前,您有接触过其他类型的陶瓷创作吗?
吕竹玉:在接触龙泉青瓷之前我已经开始陶瓷的制作了,在山东,我拜了李梓源大师为师,学习刻瓷。我经常跟随李老师参与国际交流,后来韩国的陶艺大师李馥圭也成为了我的老师。我在青岛创建了玉窑柴烧基地,致力于传承和发扬陶瓷柴窑烧制技法。
楼倚杉:您是怎么成为徐朝兴大师的弟子的呢?
吕竹玉:2007年,我开始接触龙泉青瓷,这是全国陶瓷门类中唯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在认识徐朝兴老师之前我已经仰慕他很多年了。有一年徐老师来山东,李老师就把我和我的师兄李新一、胡孝鹏一起推荐给了徐老师。2012年,我有幸拜了徐朝兴大师为师,在这之前,徐老师从来没有收过外地的弟子。龙泉青瓷非常有地域性特色,作为一个山东人,我既可以通过对龙泉青瓷的学习来创作新的作品,又能参与龙泉青瓷文化的传承,觉得很自豪。
楼倚杉:您怎么看待龙泉青瓷的独特风格?
吕竹玉:我重点讲讲釉色,龙泉青瓷的特征之一就是釉色。比如哥窑釉就以有开片和紫口铁足为特色,釉色饱满丰厚、色如碧浪、光线焕发、古雅庄重。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其釉面开片的纹理形状变化不一,美丽自然,产生原因主要是釉的膨胀系数大于坯体,加之张应力的作用,遂在器物釉面上产生裂纹。又因釉浆细度、釉层厚度、窑内位置、烧成温度等工艺上的某些差异,而导致纹理大小、形状深浅的变化。紫口铁足指的是器物的口部和底部无釉之足部,因泥料中含4%左右的氧化铁,在烧成后期由于二次氧化作用而呈现出淡紫和浅黑色。釉面的纹理和器物的紫口铁足,与翠碧的釉色交相辉映,使龙泉哥窑釉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龙泉还有两个代表性的釉色——粉青和梅子青。它们是龙泉弟窑的典型釉色,呈色青翠,不乏兰味,光泽柔和,绚丽静穆。粉青色调鲜艳而滋润,宛如美玉,而梅子青釉层莹彻,光彩焕发,如同翡翠,两釉合称“青瓷之花”
楼倚杉:您觉得哪种青色最美?
吕竹玉:很洁净的那种青色,就像很深的水。对,应该就是那种深水色。
楼倚杉:在龙泉青瓷的釉色上,您尝试过哪些创新和突破?
吕竹玉:在实践中,我不断摸索出来了一种新的釉色,徐朝兴老师把它命名为雅青。
楼倚杉:在创作中,您喜欢用柴烧吗?
吕竹玉:我觉得每件器物都各有各的不同,有些人们觉得烧坏了的作品,如果换一个角度去观察,也许有另一种美,所以我没有形成定式的标准。尤其是在柴烧里进行破坏性烧制的时候,倒塌或者变形的作品都会有一种残缺美,我想这只是欣赏角度的不同而已,每一件作品都没有好坏之分,没有高下之比。
楼倚杉:在接触青瓷之后,您觉得青瓷给您带来了哪些改变?您现在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吕竹玉:我觉得青瓷让我单纯了很多。传统的手工艺既是和古人对话,又是关照自己的内心。手工艺让我们学会尊重天地万物的规律。
最近这五六年,我主要的生活就是喝茶和制器。我觉得器以用为美,它们要和人直接接触,所以在创作时出来艺术性之外还要考虑功能性。现在我每天都会有三个小时左右的制器时间,而且经常会制一些茶器。在创作茶器的时候我会从三个角度来琢磨器与茶之间的结合,一是“握”这是端杯子的动作,是从功能的角度来看的;二是“饮”,这是唇与器之间交流的过程;三是“观”,观其釉色,寻求一种审美体悟。总而言之,我想用器物的文化来阐释喝茶这件简单的事情。
我觉得作品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把制器的状态和生活的状态结合起来,所以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喝茶比制器更重要,因为创作作品不是单纯的手作,还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