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瓷大师张明文的“钻石人生”
2016/5/30 15:12:13

 
中国刻瓷第一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明文
      初春的阳光透过浓云薄雾,洒在一片金色的草地上。几只斑纹博冠的戴胜鸟,用长长的尖嘴梳理着羽毛,位于淄博中心城区的紫荆园生活小区里一派祥和。中国刻瓷艺术网一行如约在此拜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张明文先生。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谢绝了各级评选机构颁发的奖项和头衔,远离了觥筹交错和世间喧嚣,76岁的张明文坐在工作室的案几前,素心交友,举杯品茗,心如止水。
      刻瓷发展非淄博莫属,先生功不可没
      第一次到家中拜访张明文大师,是在2007年5月29日。这一年,大师67岁。彼时,大师刚刚做完胃部手术40天,已经能够在家中自己走动,但行动仍然十分吃力。他斜靠在藤椅上,大脑在一刻不停地思索着,努力在寻找大病初愈后刻瓷作品突破的方向。我们的造访,使得久未与素友举杯品茗的张明文大师分外惊喜。一 杯清茶,几许芬芳;没有拘束,没有客套。欣欣然,大师与我们倾心交谈。
      再次到大师家中造访,是在2016年3月23日,时隔9年,大师已然七旬有六。
      老人张明文,清癯疏淡,鹤发童颜。依旧没有拘束,没有客套。
      作为名符其实的中国刻瓷第一人,明文大师的成就蜚声海内外。落座,沏茶,谈人生,谈感悟,谈养生,谈艺术,无话不谈,满室馨香。但所有的话题,都离不开刻瓷。
      中国的刻瓷艺术起源于何时何地?又为何在淄博这片土地繁荣昌盛?中国人喜欢刨根问底,追根溯源。
      作为著名刻瓷大师,中国刻瓷艺术的领军人物,张明文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等无数荣誉,但是,被誉为“中国刻瓷第一人”是否名符其实?中国人也喜欢对人对事提出质疑。
      关于中国刻瓷艺术的肇始,历史文献记载不多。
      一说源自秦汉时期的剥玉,是根据制作工艺流程的推理;二说源于宋代,宋徽宗赐予刘贵妃的汝瓷,镌刻“奉华”二字;三说源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说源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时光荏苒,关于刻瓷的记载,却已经被时光所风化。
      1973年冬天,33岁的张明文在工作之余,找来瓷瓶和刀锤,叮叮当当,几番试验,最后用割玻璃的钻石刀尝试,刻制了一件“蓝釉金梅花”瓷瓶,并配上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这便是张明文的处女作品。
      在张明文看来,这件作品算不上精品,但在当时却十分鲜见,时任瓷厂厂长的槐兴亮将它放在厂子的展室里。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外交部礼宾司司长翟荫塘来厂里参观的时候,看到了这件作品,当即询问这是什么物件。
      “在陶瓷器具上进行手工雕刻的艺术创作,能叫做什么呢?陶瓷雕刻?不上口;雕瓷?不好听……”情急之中,张明文说,这是“刻瓷”!
      当代刻瓷
      “刻瓷!好!”第一次听到刻瓷,第一次见到刻瓷,欣喜之余,翟荫塘捧在手中细细观赏、把玩,并决定买下300件刻瓷作品作为国礼。
      这件不起眼的“蓝釉金梅花”瓷瓶,成为淄博刻瓷艺术史上的引子。
      1981年,华国锋同志参观刻瓷艺术时,嘱咐要“发展我国工艺美术事业”;1983年,刘海粟先生与刻瓷人员座谈时,提出“刻瓷要建立档案”;时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的高启云先生,先后5次视察瓷厂的刻瓷艺术并进行指导,并预言:“山东刻瓷的发展,非淄博莫属!先生(张明文)功不可没!”
      为了规范刻瓷艺术标准,升华刻瓷艺术理念,1989年10月,轻工部颁发聘书,由张明文撰写《全国陶瓷行业刻瓷工技术等级标准》(国标)。全国陶瓷行业国标中共有17个工种,唯独刻瓷艺术是在淄博新兴的工种。
      1989年,《张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