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之路
2018/11/20 16:03:41

 
      “工匠是沉下心来专注地做一项事情,反复练习、熟能生巧,把它做到极致。艺术家则是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美的事物。龙泉有很多艺术家,但我觉得自己还在成为一名工匠的路上。”
——工匠之路
      陈率:您出生于陶艺世家,您的父亲李梓源先生就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您从小就开始接触青瓷了吧?对青瓷最初的印象是怎样的?
      李新一:我父母都是做陶瓷的,我小时候就经常去厂里面看他们工作,但我最早学习制作陶瓷却是在学校里,山东轻工美术学校。我去学陶瓷也是因为家里氛围的熏陶,然后我自己也很喜欢。
      我从小接触的是鲁青瓷,鲁青瓷的主要原料跟龙泉青瓷有些差别,鲁青瓷是在镁质强化瓷上上青釉。上中专之后我才接触龙泉青瓷,青瓷有玉那种温润的质感。炉青瓷明快淡雅,龙泉青瓷色质厚重,两者我都很喜欢。
      陈率:您是怎么理解手工艺人的“劳作”的?
      李新一:做陶瓷是比较辛苦的一项工作,先揉泥,然后拉坯,最后到烧成,都是要花费大量精力与时间的。做陶瓷必须通过辛苦的劳作和学习,才能熟练地掌握所有的程序和技艺。但我们经历辛苦之后,等到精美的作品出窑,就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满足感,也给别人的生活增添了一层美感。
      陈率:从一开始学习青瓷制作,到现在的得心应手,花了多少时间?
      李新一:我在学校里学的是陶瓷美术、陶瓷设计,到了2008年才接触拉坯等手工制瓷的工艺。2010年在徐朝兴老师的工作室里学习了一段时间,拉坯、跳刀、烧制都学过。每年我还会去国外,跟国外的艺术家交流。虽然学了不少年份,但其实我觉得现在也还没有到得心应手的阶段,仍然在路上。
      陈率:学习过程中有遇到哪些困难?您都是怎样克服的?是不是会经历一些不断重复练习的过程?
      李新一:困难有很多,反复地练习、重复地烧都是常态。总体来说,在拉坯和烧成上出现地点问题比较多。像拉坯这块,有时候,设计图纸画好了,但拉坯出来的造型总是跟设计稿对不起来。还有一些时候,当时觉得做出来很漂亮,特别兴奋,但第二天一看却能找到很多缺点,那时候特别痛苦。
      而在烧成这一块,往往前面的工作都做的非常好了,结果一烧就出问题,有时连烧三四窑全都失败,特别难受。
      每次遇到问题,我都要发照片像徐老师请教,他一看就基本上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会给我很多指导。
      当然,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自己不够熟练,经验不够丰富。慢慢地,有了各种挫折作为积累,自己的工作就会一点点进步,那时候就会觉得很喜悦,就不会乏味。
      陈率:您有没有一些独特的技艺?能否描述一下它的诞生过程?
      李新一:由于跟国外的陶艺家交流得比较多,我作品的肌理、表面装饰这一块感觉还是比较不错的。只要一靠到这方面,自己就做得特别有信心。陶瓷的肌理,国内做得比较少,而国外的陶瓷界则认为肌理能表现艺术个性,所以比较重视,他们启发了我要走有个性的创作路线。
      当然我也遇到过很多难关。比如又一次想做开裂,期望的效果是有点像哥窑,但又不是釉面开裂,而是瓷胎上的开裂。因为瓷泥特别细,很难形成很大的裂片,我想了很多办法,大概花了一年半左右,只要一有时间就做这个,将一些化学的材料涂到坯体表面,反复试验,才成功做出了想要的效果。
      陈率:您的创作灵感通常是来源于哪里?
      李新一:我的很多灵感来自于大自然。如果在设计上找不到灵感,我就喜欢自己一个人开车出去。像这样的采风,一年至少有一次,一走可能就是一个星期。
      比如,我家离黄河不到五十公里,我去过好多次黄河,我想做的那个开裂,灵感就来源于黄河河床干了之后,形成的大块龟裂。
      我也经常去一些没有开发的地方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