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启下的近现代粉彩
2019/2/25 11:32:08
涂少波·童之乐
中国的粉彩瓷一直被誉为是“国之瑰宝”,是陶瓷文化的杰出代表,粉彩作为陶瓷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背景不断变化下的历史与文化的反映。民国时期的粉彩瓷是一种对传统的打破,也是另一种艺术形式的崛起。它承上启下,对当代粉彩瓷创新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展现了只有创新,艺术才有生命。
民国粉彩与之前的粉彩相比较而言,继承了传统粉彩的工艺特征与浅绛的审美眼光,摒弃了传统粉彩绘画风格的拘谨和单板,绘画内容不再是图案彩绘,而是采用中国画的形式,强调诗、书、画、印在陶瓷绘画上的契合,提高了陶瓷绘画的文化品位。
民国的粉彩人物画介入了文人画因素,重视表达瓷画的意趣,把传统诗词注入画中,提升了瓷画的艺术水平;把书法艺术融入到画中,增添了瓷画的艺术魅力。民国粉彩人物画的精品作品,其笔法、色彩、韵味极为精湛,加上题诗、作词、书法,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艺术品。最能够证明的就是在当今的艺术品拍卖会上,民国的粉彩瓷大受追捧,其价格一路飙升。民国粉彩瓷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深扎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以陶瓷材质为载体,表达了我国儒道禅三大思想体系,通过“淡泊”“宁静”的审美思想,使得人们能够享受到中国特有的人文情怀。
文人画泛指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所作的画。民国时期粉彩人物画,创作者不同于瓷绘工匠,除了具有文人画的能力以外,对陶瓷绘画的原材料与工艺也十分熟悉。昊十九是很早主张陶瓷文人画的制瓷名家,他善于制造薄胎瓷,且精通诗、书、画,曾有诗称赞曰:“宣窑薄甚永窑厚,天下驰名昊十九,更有小诗清动人,匡庐山下重回首。”民国初期,一批具有很高国画修养的文人进入到瓷绘艺坛,常常在陶瓷绘画创作之中加入国画的技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传统陶瓷画风,给粉彩绘画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诗、书、画、印的相得益彰,大大地提高了粉彩瓷画的艺术性,延伸了陶瓷的绘画领域,对当代粉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国初期浅绛彩瓷在陶瓷艺术中取得的成绩,激发了民国时期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陶瓷名家把粉彩推向另一个陶瓷艺术高峰。民国粉彩瓷画有绘画语言丰富、雅俗共赏等特点。民国粉彩有仿古瓷和洪宪瓷,影响最大的当属名家艺术瓷。
名家艺术瓷除了在传统题材如才子佳人有所进步以外,同样关注农夫渔民类的题材,内容上多样化;在陶瓷语言上采用了兼工带写、中西结合、主次分明、色彩淡雅,形式上风格各异;除了在器型上创作以外,瓷板也颇为盛行。民国时期的粉彩人物画取得的艺术成就与创新意识,对当代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这以“珠山八友”最具代表的粉彩人物画家为例,分析其陶瓷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从而促进当代陶瓷绘画艺术创作。
民国粉彩最具有代表性的无疑是“珠山八友”,其审美意识与创新精神对今天的整个陶瓷艺术创作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近来对“珠山八友”的成员尚有些争议,有些人认为其组织类似于“扬州八怪”,是一群志同道合的陶瓷名家组成群体。成员包括王琦、王大凡、徐仲南、田鹤仙、邓碧珊、汪野婷、程意婷、刘雨岑、何许人、毕伯涛等,不单单只有八个人。他们文学底蕴深厚,个人的艺术修养都很高,陶瓷绘画技法十分娴熟,聚在一起吟诗作画,高雅脱俗。
“珠山八友”对花鸟、山水、人物都各有所长。以王琦和王大凡为代表的专攻粉彩人物绘画,代表了民国时期粉彩人物画的最高成就。王琦是民国时期画品与人品都极高的人物画家,瓷画作品笔法精妙,画面活泼生动,思想内容含义深刻。他的粉彩人物画题材广泛,从文人雅士到历史典故、道教人物以及平常的渔民百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