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氏画艺新传人——访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涂少波
2011/6/12 21:59:50
涂少波,男,1963年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祖籍江西南昌,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1977年随父涂序生(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学艺。198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先后就职于景德镇市艺术瓷厂陶瓷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现任市文联景德镇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1996年创办景德镇市艺宝斋美术创作室。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西省陶瓷工艺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景德镇市美术协会秘书长。
涂少波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赤壁夜游》瓷板
1977年,涂少波随父学艺进入景德镇市艺术瓷厂美研所时才满14岁,30多年来他潜心致力于陶瓷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作品多以釉上彩人物题材,兼攻花鸟与陶瓷综合装饰,风格上细腻秀丽与粗犷奔放兼而有之,既有现代综合装饰的文化韵味,又不失传统文化的诗情画意,格调清新高雅。
如果说涂少波有天赋的话,那就跟他的家学有着渊源关系。他出生在陶瓷世家。祖父涂奂庭擅长粉彩花鸟画,父亲涂序生攻于粉彩人物画。自小耳濡目染,使之陶瓷绘画的场景,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涂少波深情地回忆起往事,他说早在读中小学时,完成家庭作业后,祖父教他学画,先练勾线条,后学临摹;父亲则教他写毛笔字,练腕力,并带他外出写生,为他今后陶瓷艺术的创作进行了坚实地铺垫。经过几年的艰苦学艺,由于他过硬的功底,过人的悟性,学艺三年后,他在“景德镇市青少年科技成果展览会”上,以一支粉彩《红叶题诗》薄胎瓶获得一等作品奖,并荐送参评“江西省青少年科技成果展览”,又荣获二等奖,在省市陶艺展评比中小有名气,并进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学成后又重新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指导自己的专业设计与创作实践,令人刮目相看。由于少年时的家教严谨,工作后的学院深造,两者之间的融会贯通,显得他在陶瓷人物画创作上游刃有余。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技能、笔墨功夫上。注重于对真实对象直接的形变,这种通过捕捉对象的形体特征、神采特征、气质特征的形变,比那种闭门造车为变而变的理念,显得更生动活现,更有价值、更有高度。
他的作品屡屡获奖,他的绘画技艺日渐成熟。《九歌图》瓶被日本恩巴“中国现代美术馆”收藏;《献寿图》薄胎瓶在1990年北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无论是为香港中国文物展览会绘制96米长巨型壁画《洛神赋》,作品入选日本恩巴近代美术馆收藏,还是他创作设计的粉彩《金铃十二叉》天球瓶、《水仙》灯具,在业界都获得一致好评。但他创作的《采桑图》粉彩瓶更有新意。先是“茜裙青袂谁家女,结伴墙动采桑去。”画面中姊妹相向而舞,那秀美身姿和衣饰褶纹线描,犹如“春蚕吐丝”、细韧柔和、连绵不断。那桑植的色彩与桑女的色彩相得益彰,前者浓艳后者轻薄,皆以粉彩的“粉润”而渲染,故在刻划“隔林无赖鹧鸪啼,舍北村南雾欲迷”的同时,又揭示出“一春辛苦只有知,几年能着罗衣褶”的桑女怨。从中可以看出,涂少波对人物画内在含义的把握,通过线与色的陶瓷艺术独特语言,把人物画要表达的情感世界,展现在受众面前,让你去品味,让你去感受。
现代陶瓷艺术讲究视觉的冲击力,探索陶瓷材料的物性,这就大大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也为涂少波提供了研究现代陶瓷艺术的新楔机。他清醒地认识到,东西方陶瓷艺术的互相渗透、互相吸收,更多是在形式方面的借鉴和采纳,而任何艺术新观念产生的基础,都离不开本国的民族文化,也就是中国的民族文化。对西方陶瓷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新的理念,也都是要通过消化吸收,洋为中用,才能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那些不分清红皂白,生搬硬套,甚至采取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