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老艺术家熊钢如致白明先生的一封信
2019/10/16 17:17:49

 
      我是熊钢如,自从1960年来景德镇,快一个甲子了,三十年打杂,三十年画瓷,已到了年近80,提笔忘字的年龄。但因对陶瓷艺术还有一丝牵挂,于是鼓起勇气给你写这封信。
      国展开展后在景德镇引起了争议,尤其是钟莲生教授的公开信发表后,一天点击量高达万次。除了一些用词之外,其基本观点我是同意的。陶瓷艺术界难得有这样气氛本该是件好事,不同观点越争越明,若加以引导肯定能有个正面的结论。
      你上任不久就策划了此次国展,是花了心思的,成绩也是应当肯定的。按照你的指点我花一天时间看了六个展览。首先感觉景德镇如今不错,一次能承办这么多大型展览,文化氛围浓厚,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看完展览后,我在群里发了九张自己认为可以的作品照片,并加了“为陶艺界人才辈出而欣慰,为发展前景而忧虑。”的评语。
      其实从长远观点来看,中国的陶瓷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岂是一两次展评所能撼动的?无非是走点弯路,影响一两代年轻人而已。道理很简单,有生命力的东西一定是社会接受、人们承认,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而从这次国展的新发明创造——平行展上来看,纵使平行展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但不少多次在展览上亮相的不倒翁作品、似曾相识的同质化作品,反倒是让人觉得平行展是花瓶展、安慰展、封口展、挡箭展。这与国展所提倡的创新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其实在景德镇,一周一展是很容易的事,有时还能享受免费待遇。原因是景德镇有上万优秀的景漂画家、洋景漂等。因此,大家关注的焦点理所应当的落在了具有极高公信力的国展上面。可惜,国展的现实与你答记者问的几段精彩讲话恰好反应出你仍停留在教授的位子上,还没有把屁股移到艺委会主任的位子上。
      艺委会是中国陶瓷艺委会,而不是“现代陶艺”艺委会。针对你在答记者问中的几段话,我是有不同看法的。你说,“……大家可以看到陶瓷绘画在此次美展中也有八九件的样子,它是陶瓷艺术的一个类别,不是主流,只是个类别。”加上这次国展几乎清一色的“现代陶艺”,难怪有人看了后说,国展2拉起了一个小山头(我认为小山头的说法不妥)。陶瓷绘画是在中国本土存在了几百年、引导了世界陶瓷的发展方向及西方上层社会生活、吸引了上万名景漂艺术家的类别。况且,全国各产瓷区都有大量瓷画艺术工作者,这样大的类别成了非主流。而在改革开放后引进的“现代陶艺”在中国还没有形成国家气象,没有长成中国风骨,还在吃着洋奶的“婴儿”倒成了主流。这岂不是本末倒置了?我反对在陶瓷艺术类别分三六九等,反对分主流次流的说法,这样的话,岂不等于在中国美协国、油、版、雕、漆、陶中把陶排到了次流中?因此,我认为在陶瓷艺术各类别中独尊“现代陶艺”不应成为艺委会的工作宗旨。
      你在答记者问中还非常得意地提到,“大约有一百五六十位艺术家都在30岁左右(约占60%),这是这次展览最激动人心的现象,因为我觉得只有年轻的艺术家才可以代表着这个艺术发展的真正未来……”。要知道,如今70岁以上的人中,接触“现代陶艺”的极少,除非是海归。“现代陶艺”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引进的第一批陶艺家,现今恐怕也已有 5、60 岁。年轻人比例偏高这很自然,但高达60%是否有点不正常?往届好像有个正常的比例幅度。诚然,每个领域都有神童,都有天才,但人才的成长都有一个正常的梯队结构,正如你所说,“美是一种修养,修养是要时间积累的,是要阅历的。”但请千万不要拔苗助长。
      你在介绍作品《新化石》时说,“它很概念,很现代,很前卫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