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晓晴口述史——学艺经历
2019/11/20 15:40:09

      1975年夏天,14岁的我被家人送到景德镇少年宫去学画画。当时我们少年班里有很多人,其中大部分后来成为景德镇陶瓷界的中流砥柱,有曹春生、张景辉、刘志为、王秋霞,还有龚循明……好多人是当时班上的同学,现在已成为我们这个行业里的优秀骨干。
 
饶晓晴(右一)考上景德镇陶瓷学院时与小伙伴合影
      徐庆庚是我的启蒙老师,也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那年暑假我学了一个月的绘画基础后,就开始学习创作。我画了一幅戴鸭舌帽的工人老头画,被徐老师改得很厉害。后来我又学工笔画,画纸都被我绷破了。老师将我们的画修改后,准备搞个展览。后来赶上毛主席去世,大家心情很沉重,就这样,展览就被取消了。但是这次学画的经历让我认识了一帮朋友,以后有缘在一起继续画画。学画停止了,我就准备“上山下乡”,又不想太辛苦,父亲就联系了浮梁寿安大队,让我去画板报。1977年,我父亲带我到景德镇陶瓷学院姚永康老师处,姚老师当时三十几岁,正准备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郑可先生的研究生。他就带我们上工棚去写生,对象有农民、工人。晚上画头像,我就组织几个同学一起去画。1978年我高中即将毕业,准备考大学,寄画到各大美院,到要报考的学校报名,年初寄画到中央美术学院,我的画稿一直没有被退回来,就认为自己有希望。直到当年四五月稿子才被退回来,也就没有机会再准备其他学校的报考了。那一年高中分文理班,我被调到文科班,1978年我就没参加高考。1979年再次参加高考,在景德镇第二十二小学参加美术加试。考完后不久,我很快就收到了合格证。马上回到学校参加文化课高考,报考时景德镇地区有三所美术学校可以选择,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师范大学、上饶师范专科学校。之后我就进入了景德镇陶瓷学院79级陶瓷美术设计班。当时的老师没有任何功利心,教授学生毫无保留,班上学习氛围也很好。大家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景德镇市技工学校当老师,不过我真正从事陶瓷美术设计教学工作只有一年。其间还做过图书管理员、教学秘书、语文老师。我曾想去考研,非常想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尤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位于北京,让我非常向往。1989年我就准备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胡美生老师的研究生。我曾经在大学期间听过胡美生老师讲的课,并且胡老师也来过景德镇,当时就感觉胡老师人很朴实。不巧我考试的时候,胡老师的岳母去世,没有参加我的面试。加上我的外语分数也考低了。所以那年我没有考上。胡美生老师看了我的专业成绩后,给我寄了一封长达六页的信,言及对我的感觉很好,这封信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于是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2013年我帮胡美生老师出版了一本书,之后我又以朋友的身份帮他在景德镇举办了一次个展。虽然我并非胡美生老师的弟子,但是他对我能够帮他举办这样的一场展览特别感动。他对专业钻研之精,令人敬佩,可以说他是陶瓷界中一辈子以实际行动探索陶瓷新面貌的为数不多的学者。
      考研回来之后,正值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逐渐放弃了报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念头。在景德镇市技工学校工作之后发现“我不能离开景德镇”的情感越来越浓烈,景德镇历史沃土太厚,于是我就静下心来从哲学角度开始研究陶瓷作品。我从哲学方面探索民间青花传统纹饰与道教图式之间的联系,发现民间青花的符号性、包容性很强,符号与道家哲学息息相关。尤其是“婴戏图”起源于“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随着时间的推移,结构发生变异。后来我越发觉得研究纹饰文化特别有意思,它是一个文化的混合体,如《秦高骑驴》等,与古典哲学发生联系,我也逐步开始研究传统文化。欧洲的哲学注重逻辑与具体事项,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