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景漂”孟铃烁在复原“三窑九会”行业理念
2021/11/13 17:11:56
在20年代末,景德镇棺材弄(现登科弄)沿河一带为槎窑聚集地。其窑身较柴窑小,只有一半左右,烟囱也低,主要烧渣胎碗;过去,景德镇柴窑的满窑工人工种共分为九种,一称地上三脚,一称地下六脚;过帮中的街师傅不光要有民间社团体背景,还要具有专业的制瓷本领……。为探寻景德镇古代瓷业组织“三窑九会”的奥秘,孟铃烁陶瓷文化传承工作室多位成员近日专程前往93岁高龄的景德镇红旗瓷厂老匠人江仰孟家中,向其了解“三窑九会”记述于官方史料之外更多的历史细节。
老匠人江仰孟为孟铃烁讲述“三窑九会”当年的历史细节
“三窑九会”是景德镇烧窑业和圆器业业主行会团体的总称。形成于明代,建国初期三窑九会正式解散,连同其生产的优质产品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2020年,孟铃烁陶瓷文化传承工作室的几位志同道合的90后年轻“景漂”,对“三窑九会”的历史发展,行业理念和瓷业贡献进行了深入挖掘,并着手复兴了其中的部分产品。工作室团队秉持着传承历史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将三窑九会中部分特色产品进行恢复并和现代艺术现代设计思维相结合,以全新的面貌展现给世人,并将三窑九会行业理念重新带到现在的行业中来。
孟铃烁陶瓷文化传承工作室复原“三窑九会”烧制器型手稿
“三窑九会最初均为民间自发成立。分别是槎窑业的陶成窑、古器业的允成窑、灰可器业的裕成窑;九会包括四大器的同庆社、四小器的义庆社、二白釉的永庆社、脱胎畏的玉庆社、八九寸的福庆社、七五寸的古庆社、三搭头的集庆社、酒令器的合庆社、博古器的聚庆社。”孟铃烁告诉记者,在过去,景德镇陶瓷制作过程被劳动人民总结分工为72道工序。而来自民间的陶瓷作坊不可能具有独立完成这一过程的实力,故而被分解为数十个行业。各个行业又分别负责陶瓷制作中各个关键性步骤工序,缺一不可。“随着明清两代社会发展商业手工业的高峰来临,景德镇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庞大的陶瓷产业也让景德镇聚集了数以万计来自五湖四海的瓷业工人。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建立起类似于官窑的治理机构来统筹生产,让无序的市场得到有序的管控。于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背景下,‘三窑九会’应运而生。”
史料记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三窑九会”的出现,让景德镇陶瓷生产规模和产量质量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它将分散的作坊联合起来,统一形成一个组织,制定行规行约,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趋完善。两者并成为调整和管理过去景德镇民窑瓷业的公共组织与习惯性规则,成为维护行业共同利益的机构和机制。
孟铃烁向中国瓷坛泰斗王锡良大师请教“三窑九会”的由来
“‘三窑九会’直接参与了景德镇瓷业的生产与管理,使得瓷业生产组织严密,管理严格,分工细致。这对当时瓷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一种纽带作用。”经过长时间对“三窑九会”的细致了解和总结,孟铃烁认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渗入了“三窑九会”的深刻影响。如柴窑行和保槎公所,对保证烧窑业的燃料供应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保证了组织货源,调剂品种与安全保卫,维护了瓷业工人的自身利益。而又因为景德镇庞大的瓷业生产规模吸引了来自各个地方的人来此,所以在维护自身利益方面,“三窑九会”自然就承担了这一功能与作用。
同时“三窑九会”也兼解决内部纠纷,并具有法律效益。在突遇不可控因素时,小的窑户和作坊往往难以维系,这时“三窑九会”出面,给予各方面支持,避免其破产。“在‘三窑九会’组织下,生产者都非常重视瓷器质量,不论劳资双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