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人孟铃烁:热爱从家乡开始 青春在瓷都燃梦
2025/3/28 16:10:18
   
孟铃烁,1997年生于河北邢台,景德镇学院陶瓷艺术与设计专业毕业,现任青匆艺集陶瓷文化中心负责人、景德镇市珠山区景漂工会主席,曾获教育部“青春该有的模样”创业人物、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百强等荣誉,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等机构收藏。这些成就的背后是孟铃烁对瓷器的热爱,而这份热爱始于家乡,始于那个在邢台四处捡拾碎瓦残片的少年。“从家乡开始成长,希望有所成就之后能反哺家乡。”孟铃烁这样说,也在这样做。
从儿时捡拾瓷片开始
相隔千里,对于孟铃烁的了解是从各方媒体报道开始的。通过《人民日报》《江西日报》等媒体的一篇篇报道,记者看到了一个年轻有为、勤于钻研又朝气蓬勃的青年,一名从对邢台瓷器文化的热爱开始,行走于景德镇瓷器文化间的少年。
昌江之畔,釉火不熄。在位于景德镇御窑景巷的青匆艺集陶瓷文化中心,28岁的孟铃烁怀着对陶瓷文化的热爱,将古老的陶瓷文化进行融合创新,带领着自己的团队设计出一件件精美的文创产品,这些产品从这里走向国内外。
如果说景德镇给了孟铃烁展翅翱翔的机会,那么家乡则是他梦想萌生的地方。家乡邢台素有“五朝古都”之称,黄土地下埋藏着深厚的文化历史资源,其中陶瓷碎片更是十分常见。孟铃烁称,他生于邢台襄都区,不足十岁的时候,家乡大变样,很多老旧区域在进行拆建,这给了他寻找瓷片的丰富机会。偶然间,在拆建的工地上玩耍发现了瓷片,他便开始痴迷于在工地上寻宝,爱上了搜集古瓷片。
“邢台制瓷历史十分悠久,始于南北朝,目前发现的邢窑遗址主要在邢台信都区、内丘、临城一带,邢窑主要烧制青瓷、白瓷。同时,在邢台市区还有很多的粗瓷、民窑遗址,留下了丰富的陶瓷碎片。”孟铃烁介绍,家乡的陶瓷碎片,正是他的“历史启蒙教材”。“我捡了很多很多瓷片,我会将他们分类,并根据它的特点去图书馆查资料、寻渊源,这为我以后学习陶瓷文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孟铃烁说,这为他日后进入景德镇学院提供了帮助。
 
2016年,孟铃烁顺利进入景德镇学院陶瓷美术与设计专业,同时也开始深入走进景德镇这座素有“瓷都之冠”之称的城市,在课业之余走遍街巷里弄,研究当地的瓷业习俗。
心怀热爱追梦景德镇
“‘南青北白’各有特色,很幸运地能穿梭于南北瓷文化之间。”孟铃烁心怀热情,在里弄收集了众多的窑砖及窑具。随着这份坚持,他逐渐构建起数万片规模的古瓷标本库。“南北瓷有着很深的渊源,咱们邢台不仅邢白瓷烧得好,在元明清时期还有很多的民窑,烧制的粗瓷也很值得研究。”通过电话采访时,孟铃烁侃侃而谈,言语间透着对陶瓷文化的热爱,对邢窑与景德镇窑的关系,南北瓷的区别与发展脉络更是了然于心。
 
大学毕业,孟铃烁曾将这些承载着民间烟火记忆的瓷片迁入景德镇珠山区三宝村,创办免费开放的“青匆古瓷标本馆”,建成了景德镇首个以民窑为主题的创作公共文化空间。他说:“官窑代表技艺巅峰,民窑藏着百姓生活史。”
2021年开始,孟铃烁开始着手研究“三窑九会”,通过文献记录、田野考察等方式搜集了海量资料,复原出当年的产品设计图,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出包括主题青花茶杯在内的系列产品。2024年,孟铃烁等人研发的“碎碎平安”瓷片拼贴画成功获得版权证书。这款新颖的文创产品将古瓷元素与现代设计融合,风靡景德镇陶瓷研学市场,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年销售额超百万元。另外,由他领衔、成员均为来自国内高等艺术院校的团队,为中国台山核电站设计的中法国际伴手礼,针对都市青年推出的“古瓷”系列咖啡杯具套装、“见山知水”系列吊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