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岩对“淄博窑”的研究将推动淄博现代陶瓷发展
2016/4/5 20:45:16
淄博窑在“磁州窑系”的盛名之下,憋屈了大半个世纪。权且不论“青州贡白瓷”中的白瓷是不是淄博窑所烧,仅凭淄博窑在宋金时期的辉煌成就,烧造出如此之多的瓷器品种,我们就应该毫不犹豫的为它呐喊,为它正名。
淄博窑独立成系的工作,我们不能指望那一天突然有人主动为“淄博窑系”摇旗呐喊,更不会有其它窑系的人来为“淄博窑系”正名。只有淄博的有识之士引经据典,据理力争,淄博窑系才能得到史学界、陶瓷界的公认。
我提出“淄博窑系”的立论,绝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和异想天开,他是淄博窑沉重的历史积淀所致,是陶瓷文化在挖掘过程中的必然,是淄博陶瓷走向世界的前奏曲。有了“淄博窑系”,今后我们在陶瓷史学界不用再仰人鼻息,“淄博窑系”的诞生和坐实会让我们在讨论中国陶瓷发展史时有更多的话语权,《中国陶瓷史》也会因“淄博窑系”的出现而重写,所占篇幅不再是如此的短小。
绝不要认为“淄博窑系”与今天没有多大关系,陶瓷是历史,陶瓷更是文化。只有站得高,才能走得更远。淄博窑辉煌的历史积淀对淄博的宣传和推动是巨大的,而“淄博窑系”的诞生会让世人更加重视对淄博窑的研究,也必将对淄博的现代陶瓷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绝不是简单是卖几件瓷器,办几次展览所能替代的。
“淄博窑系”的出现是对淄博窑划归磁州窑系的重要更正,也是对中国陶瓷史的重要补充,更是对淄博窑辉煌业绩的褒奖。
高岩,男,1956年7月生,淄博人,本科学历,淄博中国陶瓷馆馆长助理,高级经济师,研究员。山东省陶瓷协会理事,山东民间陶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淄博古陶瓷收藏协会副会长,2001年5月,中国文物学会颁发瓷器鉴定中级资格证书,2005年11月参加全国古陶瓷修复技术培训班并结业,2008年3月入编《中国当代文博专家志》,成为国家文物局和中国文物学会批准的“中国当代文博专家”。
组织完成了淄博中国陶瓷馆的展品选调、征集和布展;参与组织了“淄博陶瓷文化展”、“故宫陶瓷藏品展”、“国际陶瓷精品展”、“淄博民间陶瓷展”、“淄博窑古代陶瓷展”、“中国(淄博)21世纪国际陶艺发展论坛”、“八千年古陶之旅暨国际陶艺家论坛”、第一,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作品展”、第八、九、十、十一届国际“木火节”等十余个影响力较大的展览活动,成为国内外同行业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的亮点。
2009年起,受聘担任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展评委,同时受聘担任中国《陶瓷科学与艺术》杂志编委会委员、学术委员,在《陶瓷科学与艺术》杂志发表多篇论文,《论淄博窑的历史内涵》获淄博市国家级杂志优秀论文奖。
我们再来看看一篇《质疑“磁州窑系”》的文章,作者为河南焦作的陈北朝先生。他在文章中从“磁州窑系定义的狭隘性”和“磁州窑系定义的空泛性”两方面论述了磁州窑系定义的种种弊端。他讲到:“磁州窑系定义的狭隘性,还表现在另外的诸多方面,比如陶瓷品种方面。我们知道,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陶瓷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而且是一个至今也无法逾越的高峰。由于当时商品经济的逐渐成熟,从而带动了经济的繁荣,进而也形成了制造业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进一步促进了制瓷业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可谓之众窑林立,名品倍出,不可计数。宋人对陶瓷的理解和赋予的感性与理性的色彩,也是自古至今最深刻的。随之而进的民间市场需求品,也极大地增加起来。其品种之多真可谓之灿若繁星:单色釉的精美自不必说,在单色釉的基础之上的各种“窑变”釉制作水平,也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建窑的油滴,兔毫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